摘要:本文从建筑和城市环境的角度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人性化的设计方式。 

  关键词: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 人性化设计 城市环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城市功能和对城市空间开发的需求,高层建筑的出现成为适应城市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而随着高层建筑不断的发展,对原有城市的空间尺度和城市形态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也因此对城市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城市景观而言,高层建筑由于其巨大的尺度和高大的体量往往成为视觉景观中心,具有重要的标志性和导向性。而对于城市建设来说,高层建筑则是城市力量基础的一种物质的、经济的表现。 
  高层建筑的建设速度、建筑高度和建筑形态的竞赛曾一度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但高层建筑同其他的建筑类型一样,不能脱离其具体的建筑功能和周边环境而独立存在,不能无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不能忽视作为建筑服务的主体——人的需求,因此,出于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在当今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提出绿色生态、人性化设计、地域性和文脉的表达、场所精神的塑造等众多要求,在设计中对上述方面的合理表达,成为评价一座建筑的重要标准,进而也丰富了建筑创作和建筑美学。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 建筑是承载人类生活的容器。一方面,建筑的存在为人类生活提供安全的场所和舒适的环境,因此建筑的品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具体体现为人类在建筑的内部空间环境和不同建筑之间塑造的外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和感知;另一方面,通过建筑功能、建筑形态的变化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表达了建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在当前社会中人类的价值追求,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对传统建筑设计方法、思维方式的突破和对建筑美学演变的促进。 
  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创作已经从单纯的对理性、逻辑和秩序的表达走出来,通过高层建筑在现代城市中角色的思考和对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反思,对高层建筑的美学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修正,转而注重与城市环境的联系,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和吸收,从城市文脉和作为城市主体的人的角度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潮流。高层建筑的创作因此不再局限于满足功能和形式美的创作,已经成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设计。 
  在本文中,作者从对建筑与城市、建筑与建筑、人与建筑、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虑,以人体尺度作为参考系,将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作为连接建筑与城市中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和人类户外生活的主要场所,结合城市设计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2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 
  材料、机电设备和结构体系协同发展,尤其是电梯的发明使高层建筑得以飞速发展。在高层建筑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设计中,采用古典主义的创作方式适应电梯的使用要求,形成了垂直的、内向的、封闭的空间组织形式,建筑空间自成系统,但设计中缺少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更没有中介空间的概念。由于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认识的缺乏,给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和环境压力。因此在之后的高层建筑创作实践中,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创作手法和方式得以丰富,例如底部架空、广场和绿地等的出现,同时人们也开始研究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问题。 
  由于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的空间密度愈来愈高,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隔断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城市的空间环境变得支离破碎,城市街道被淹没在高层建筑的阴影之中,街道的活力在逐步丧失,城市中的人们仿佛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铸成的森林中。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矛盾被激化。如何把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创造出底部空间的活跃氛围,又能让二者和谐共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1 底部空间的影响因素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作为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过渡空间(中介空间),它在类属、性质和形态等方面亦此亦彼,其最大的特征表现为模糊性。①模糊性表明了事物的统一性、整体性。过渡空间的模糊性表明了事物间存在相互渗透的过渡环节,通过过渡空间完成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与转化;②模糊性总是与事物的复杂性相伴相生。复杂性意味着事物包含因素及联系的多样性。大量单一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必然产生新的质的属性;③模糊具有客观性,它根植于事物的普遍性联系与变化发展的根本属性之中。认识活动中的模糊性,有着客观的根源和内容,不能仅仅归结为主观产物。因此,建筑空间领域中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实在,并不是杜撰出来的。在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表现为过渡空间的模糊性表达。因此,作者将影响要素按照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的构成分为功能要素、空间尺度要素、视觉形式要素和人文要素。 
  2.1.1 功能要素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环境作为高层建筑向城市空间的延伸和过渡,首先提供是交往的可能性,其次它担负起许多城市职能,底部空间的存在需要诱导积极的公众参与,如果缺少人的有效参与,那么底部空间将丧失社会效益,也就无法构成良好的行为场所。 
  交通功能也是底部空间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空间环境的形态和效率。有效合理的底部空间环境设计可以拓展室外有效交通使用面积,联通地上和地下空间,形成立体式的空间格局,促进建筑室内外的流通和渗透,增加城市街道的活力因素。 
  现今高层建筑过强的自我意识造成了城市空间的破碎,缺少与周围建筑、环境的沟通和融合。从城市环境总体角度出发,建筑不应夸大自身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应为统一乐章中协调的音符。因此高层的底部空间环境在城市空间与建筑功能上和城市空间与建筑形式上都能起到较大的整合作用。 
  高层底部空间作为一种过渡空间其最大特征是具有模糊性。在这种心理场中,人们容易找到动态的心理平衡。通过对空间各个围合界面要素向空间使用者传达不同的情感信息,人通过其行为对空间进行感知,从而形成一个信息交换传递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的社会向心空间和感动心理平衡的安全地段。 
  2.1.2 空间尺度要素的影响 芦原义信曾谈到:在外部空间构成中,其空间有单一、两个和多数复合等,不管哪种情况,都可在空间中考虑顺序。建立这种空间顺序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用途和功能来确立空间的领域。空间尺度则是控制领域范围,人参与程度和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作用对在空间中进行场所体验的人来说,其行为方式和感知结果是存在较大差别的。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中存在巨大的尺度和人性化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巨大的尺度在自身周围的环境中不能显示人的存在“摩天大楼的高度也对城市街道空间行成挑战,其巨型体量冲击着比例良好的街道,使邻近的低、多层建筑失去宜人的尺度,为此,必须把高层建筑放在城市的大范围中去考虑,高层建筑不是纪念碑,它需要城市交通的支持,它需要提供良好的有场所感的环境,它的空间要和城市空间之间要具有连续性。”如果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不能反映人的尺度,人性化的品质将无法实现。因此高层建筑的外部空间应包括两种尺度—近地部分侧重小尺度的功能,高处主要强调城市整体意义、景观、标志方面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在整合过程中同时考虑高层建筑外部空间自身不同部分尺度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的尺度与周围城市空间的关系。 
  2.1.3 视觉形式要素的影响 现代视觉美学理论己经对艺术创造的整体性原则达成了本质上的共识,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也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且整体不能通过各部分相加的和来达到,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所提的完形概念。在城市环境的原有环境中引进一个新的建筑物,那么原有的城市环境的平衡状态被打破。高层建筑在介入空间环境时,应该与环境中的其他建筑物和空间进行积极的对话,构成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而底部作为与地面的接触点,是进行对话的重要部分,应该致力与周围空间环境形成视觉形式上的整体性的建构。
  作为一个整体有机的空间环境,从视觉上分析其界面的构成首先应当诉诸于连续性。底部作为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其首要的任务也是与周围界面的视觉协调,即构成界面的视觉连续性,这是形成更大空间连续的基础;同时以一种界面形态与城市空间相关联,可以说是任何时候建筑与城市存在的最基本的形式,当底部界面对城市空间给予积极的视觉层面响应时,城市空间便容易获得一种生动的表现力和清晰的连续性。 
  所以,底部在介入城市空间环境中,在视觉上要与空间环境形成“连续性”,并且这种“连续”须在视觉感受中传达一定的意义,这意义就包含在与周围环境“对话”的语言之中,即底部实体界面与周围界面对话、与空间的对话中。 
  2.1.4 人文要素的影响 高层建筑对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高层建筑可以说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城市插入体,每个设计都应是现有城市文脉的尊重、认同与配合从而使一个城市的秩序逐渐形成和完善,使居民保持对城市的认同感,从而增加城市的宜人性。对于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与传承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对传统街道尺度、居民活动模式与生活习惯的尊重与保持方面。 
  2.2 底部空间的发展趋势 对城市空间的开发和保护永远存在着对立矛盾的关系,一方面,随着城市负荷的加大,在横向上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对城市属性空间按的开发,因此高层建筑也必然不断突破城市的天际线,创造性的空间尺度,其使用功能也必将更加综合化,成为容纳大多数城市功能的城市综合体,一座空中微缩城市。但另一方面,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必然会不断的打破原有的城市肌理,对城市中建筑历史文脉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为尊重城市原有建筑,保留城市历史的见证,同时也便于高效的城市经济的运行,高层和超高层的区域化与集中化在所难免,可以窥探到城中城的发展趋势。那么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在城市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将不仅仅是城市局部环境,在城中城的交界区域,关注的重点将是如何实现区域的过渡和连续,避免城市孤岛的厄运。因此,在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应进行一种系统化的设计,结合信息技术在城市(数字城市)和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对高层建筑的分布和城市空间环境的整合进行分析预测,得出较为科学的控制标准,从而指导设计师进行合理化设计。 
  3 人性化设计 
  我们常说,城市的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是人,那么无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如何发展,城市的形态如何演变,城市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为解决城市问题而诞生的种种学说和设计方式根本上都是在解决城市中人的问题。那么反观现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设计,当我们在由高层建筑重新分割的城市空间行走,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设计中人性的缺失,对人体尺度的忽视。高层建筑单体的孤立与城市空间失去联系,高层建筑的巨型体量冲击着比例良好的传统城市空间,使邻近的低层、多层建筑失去宜人的尺度;盲目追求的巨大尺度、不得当的间距使得城市空间压抑而又冷漠,给人们的视觉和心理造成压迫感和疏离感。高层建筑的尺度和风格与其周围的建筑相距甚远,特例独行,视觉上的连贯性被打断,空间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也受到影响。高层建筑设计中对高效率、高收益的追求造成了对传统城市风貌的破环和场所感的消失。不合理的城市高层建筑布局和单体的设计对城市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是针对人的行为和尺度论述形成的相关概念,在设计中人性化是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的核心。 
  通过第二章中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底部空间设计采取的主要设计方式在于整合的设计。“整合”就是要使事物达到连续、完整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复杂的系统中各元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协调一致,是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对高层建筑与城市的空间整合,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使高层建筑与其他建筑、高层建筑与城市保持历史完整、生态完整、情态完整,形成时间与空间统一、结构与过程统一、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同时保持动态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最终体现在时间、空间与人的统一,从根本上实现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