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系统论述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提出了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与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逐渐形成共识,这成为推进环保和节能减排产业的巨大动力,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将逐步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由少数精英化训练向大众化普及转变,同时社会对环境工程本科教育的要求已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环境工程专业只有将创新教育实践引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伴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国家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管理越来越严,各方面的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处于升级与转型中的环境产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大大小小的环保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然而,目前第一线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创业环境日益优化,创业政策密集出台,为此,笔者以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新常态下环境工程专业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及其培养摇篮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性思考,以期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推广提供有益借鉴。

  一、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学现状概述
  作为理工科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极为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掌握有关环境工程的理论及技术,并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环境污染与保护问题的能力。为应对环境工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育工程性缺失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学校和学院已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环境工程教育与产业的结合。自1999年以来,环境工程系已与上海杨浦建设集团、宝钢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曲阳水质净化厂等企业进行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还针对不同年级设置了专业实习、测量实习、环境评价实践、毕业实习、就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在实践中促使学生能真真切切地参与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这些实践活动由于培养规划相对单一,多以灌输式教学目的为导向,导致学生的兴趣减弱,重视程度降低。
  为切实提高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在2007年和2008年,先后获得批准成为实施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如今,学校已经拥有包括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内的国家、市、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创新创业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创新创业项目与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的互动,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灌输式教学模式,倡导以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大学生中初步形成了崇尚创新的环境氛围。从这些年的执行情况来看,创新创业计划一般都要求由3~5位学生根据相似的爱好和兴趣组成科研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探索。由于每年每届批准立项的项目数量较为有限,实际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成绩相对优异或兴趣浓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这不符合新常态下提倡的大众创新和大众创业目标。
  因此,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转化为常态化的教育实践形式,转变成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参与的普及性的教育活动,亟需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和内容
  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不仅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和基本的创新技能,还应有优秀的创新人格。环境工程专业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实践动手能力是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实践能力就等于没有专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需要学生走出教室、投入到环保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寻找需要解决和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如何走出教室并参与实践成为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1.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
  建立健全实践基地是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目标之一。实践证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需要广大教师的努力和付出,因此号召和激励广大教师全方位参与到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是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能否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2.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设置
  作为一门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同样需要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当前已有高校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这也将是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环境工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应以此为目标,保障学生在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能从事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同时考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未来求职和资助创业活动相联系,通过学科交叉和贯通,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创业热情,是保障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
3.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学生兴趣培养
  环境工程的创新创业活动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目标,如何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创新活动中去,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因此,为保障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克服教学硬件的不足(如稳定的实践基地建设),更需要针对大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依托现有的本科教学实践、大学生创新实验,从本科一年级至毕业设置一系列教学实践内容,逐步形成认识实践、专业实践、工程实践和就业创业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改革,逐步建设并形成层层递进的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和多模式的创新创业教学产品,供给不同年级和个性化差异的学生选择,促进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由少数精英化训练向大众化普及转型的现实需要。
  三、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体系建设的影响因素
  1.全方位和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我们的环境工程的实践基地多以一定实验基础条件下的专业实验室为主,也有科研机构或具体的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自来水公司、环境监测站等,缺乏国家目前提倡的大范围的生态建设工程实习基地,更鲜有考虑市场对环境保护人才的要求及企业需求。基于学科发展需要,以面向双赢的和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为目的,充分考虑市场形势和企业需求,对现有实习基地建设方法进行改进,建立全方位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培养卓越的环境工程人才奠定基础。
  2.实践教学教师团队形成
  教师在大众化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教师在这方面的教育思路的改变和跨层次教学产品的设计,是改变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方式的核心。当前学校已经从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所考虑,这必将引导和号召一些骨干教师将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方面,对创新创业教学提起兴趣,将极大促进环境工程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建设。
  3.充分考虑个性差异和学生的兴趣培养
  从几次带队进行的创新实践活动来看,不管是烈日下的生态实践,还是臭气熏天的养猪场废水调研,抑或水域污染源调查,学生都对这种密切联系实践的活动热情极高。在对环境工程现有问题全方位认识的基础上,在今后专门的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参与实际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野外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工作中,通过对实验技能、分析能力等专业技能培训,可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亦在发生着重要变化,精英化的创新创业模式已经向大众化转变。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转化为常态化的教育实践形式。在建立健全多层次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已成必然趋势。面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未来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应适应于本科一年级到四年级不同的专业基础,充分考虑个性差异和学生的兴趣培养,建立多元化教学实践教学团队,形成认识实践、专业实践、工程实践和就业创业实践等多层次和多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环境工程创新创业教育由少数精英化训练向大众化普及转型,达到培养环境工程卓越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