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对来说,却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非常严峻。中国是农业大国,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环境保护是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必须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并执行。

  一、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缺位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一些关于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规定,但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缺乏有效、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与措施,对防治农村环境污染方面的困难考虑不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从国务院的有关行政法规到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均有所涉及,但这些法律规定对满足现代土壤污染防治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出台较早,存在着内容滞后、惩戒力度不强、不严。这是导致一些人为破坏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事件屡治屡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如超标排放污水垃圾,我国法律规定此种行为不属于违法,而且对这种行为环保部门只能向排污单位加倍征收排污费,超低的违法成本造成了一些企业主宁交罚款继续排放,也不愿意进行污染治理。导致环境污染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污染源。
  2、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各地农业生产正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污染问题,如化肥过量、地膜污染、农药残留、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等,农业生产存在高耗低产等问题。
  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约1/10,但化肥用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化肥总用量的1/3,我国还是最大的农药使用国。据相关资料统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计,2010年我国化肥施用量(按折纯量计算)5561万吨,农药施用量为175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因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利用率不高,每年有近1500万吨的化肥流失田外,在雨水及灌溉水的作用下逐渐深入到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或随地表流入河流、池塘,使江河湖泊及近海水域遭到污染,导致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影响水质生态系统的营养化,而且对人类及陆生动植物也会造成严重威害。
  我国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农药仅有0.1%左右作用于目标病虫,其余99.9%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污染。过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严重污染土壤、水体,还会造成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导致食品有害药物残留,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大棚技术的普及造成地膜污染日益剧增,据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我国地膜用量达到125.5万吨,覆盖面积已达3亿亩。大量的地膜短期内土壤根本无法分解,污染并威胁着农业生产环境,如不及时加以治理,将会严重影响并阻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时,随着各地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造成的水体污染、空气污染也日益突出。污染程度与养殖规模成正比,各养殖场每天排放出大量废水、粪便和废气,大量污染物没有进行处理或废物利用,而是直接排放到河流、农田,严重污染着农村农业生产环境及生态环境。
  3、农村基础设施缺乏或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缺乏或落后,农村人口基数过大,造成日常人们生活垃圾无法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在周边环境,甚至是随意丢弃,使得大量垃圾堆放在村外、田边。据统计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农田、河流;每年产生约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都露天堆放,造成各地农村农民生活环境严重恶化。
  4、缺乏资金投入及有效的防污治理
  我国虽为农业大国,但长期以来国家防污投资几乎都用到工业和城市,造成农村环保经费严重缺乏,农村环保人员配备不齐,农村的防污资金几乎为零。专项资金、处理机构、专业技术的严重缺乏,使得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及废弃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污染局面恶性循环,极大的威胁着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及农村生态环境。
  5、缺乏必要的农村环保宣传力度
  缺乏必要的农村环保宣传力度,造成广大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甚至根本没有环保意识。多种原因造成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环境危害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造成的长期影响与危害。而且,对于环境污染和经济利益问题而言,农民更关注于后者。长期以来对于环境保护宣传方面,各地仍以城市为重点,在农村环保问题方面还缺乏完整的宣传体系和宣传力度。部分农民甚至认为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都不属于污染,对农村环境不会造成危害,导致随意排放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6、不合理的乡镇企业布局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逐渐增多,缺乏合理规划合理布局的乡镇企业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多数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不高,管理经营粗放。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使得许多工业、企业逐渐转移到乡镇,工业、企业排放出的工业废水、废气、废物又都是直接排放,使农田、河流、湖泊、水库等遭受严重污染,在原有污染状态的情况下,更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7、农村旅游业带来的污染
  各地迅速发展的旅游业正成为各地农村生态环境新的污染源,乡村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为各地农村带来大量的流动游客,新型旅游形式的出现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如植被的破坏、随意丢弃的垃圾、餐饮业屠宰家畜、乱倒污水、私建棚舍等现象,对农村环境产生了较大威胁。
 
  二、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引起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相关农副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同时还严重污染了土壤环境、水体环境等生产要素。畜禽粪便已成为城郊农业环境的主要有机污染物,造成部分耕地出现耕种条件较差或存在某些障碍因素。当人类的排放行为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环境就会发生改变,有些改变将是无法逆转。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将直接造成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突出,严重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
  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受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农民生活等方面引起,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污染源,就要加强规划、加大管理执法力度、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要合理统筹、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国家要运用法律和制度手段,充分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政策,不断健全并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从政策源头上严把环保关,建立农村生态环境评价制度,把保护农村生态环保工作真正纳入到国民经济整体战略发展和计划中来,并要进行合理统筹、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2、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显示出无法替代的作用,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科技化、技术化、生态化、无害化、现代化。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环节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减轻经济发展及人类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过载压力。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及技术人员的配置,减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经济发展中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推广成熟的农用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新的污染源,实现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3、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构
  在认真贯彻执行环保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颁布实施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做到依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各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把经常性的农业环境监督与开展执法检查结合起来,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各级职能部门的职责与作用,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对各类破坏、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绝不姑息、要严肃处理。对故意破坏及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特点,在现有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执法部门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遵,有效抑制污染农村生态环境行为。
  农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是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保障。根据环保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地方各级农业环保管理机构。及时掌握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状况,防止或减轻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
  4、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一批综合性的垃圾处理企业,将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禽畜垃圾、工企业垃圾等进行分类处理,合理二次利用,既减少污染又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化养殖、水产健康养殖等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对农业、工业、企业、旅游业等进行统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避免盲目建设。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
  因诸多原因造成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却又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因此国家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逐渐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获取农民的支持。使广大农民正真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重要性。
  6、控制并规划乡镇企业的发展
  各地要根据本地特点,以科学的发展观进行规划布局,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出现。多数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不高,资金、规模有限,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却不容忽视。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大中型污染严重的企业纷纷迁至乡镇,在职能部门的督导下虽然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但对生态环境仍不同程度的产生污染及影响。据2007年国土资源部资料表明,我国有10%以上的耕种面积受到污染,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这一惊人的数字更加表明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因此,今后对乡镇工厂企业要实时监测监管,并要推广各类污染处理技术,对可二次利用的废物进行再生利用,从源头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
  总之,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各地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同时,对我国国民经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