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来,随萨北油田聚驱开采规模逐年扩大,油田含聚污水回用已势在必行,尤其在萨北油田进行北部过渡带蒸汽驱试验采用清水注采,浪费了大量清水资源,增加生产成本。目前在萨北油田北六联污水处理站安装了小型实验设备,对含聚污水处理进行了试验,初步确定了设备处理含聚合物采出水对注汽锅炉的适应性,并研究处理后水质是否达到注汽锅炉使用要关键词:含聚污水;污水回用;水质 

中图分类号:TE9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030-0  

  1概述   

  2009年在萨北油田进行北部过渡带蒸汽驱试验,因我厂生产污水不能满足注汽锅炉水质要求,所以目前该注汽锅炉采用清水,造成了大量清水资源浪费。若含聚采出水处理后供蒸汽驱使用,既节约了清水资源,又可以增加污水注入量,减少污水外排,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目前在萨北油田北六联污水处理站安装了实验设备,对含聚污水处理进行了试验,确定了设备处理含聚合物采出水对注汽锅炉的适应性,并研究处理后水质是否达到注汽锅炉使用要求。   

  2试验装置流程及原理   

  考虑到北六深滤后水中含有剩余的悬浮固体,为了确保软化树脂的正常运行,采用的试验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该试验工艺采用一级纤维球过滤加两级离子交换树脂软化工艺。最终出水达到采出水注汽锅炉给水水质标准。 

  深度处理后的含聚合物采出水直接进入纤维球过滤器。 

  目的是降低水中的悬浮固体含量和含油量,达到蒸汽驱锅炉对悬浮固体含量和含油量的水质要求。 

  纤维球过滤器出水进入两级离子交换树脂软化设备。离子交换树脂树脂采用的是大孔弱酸阳离子交换树脂,其作用是利用分子中的H+与水中的Ca+、Mg+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从而除去水中的硬度。   

  3实验装置初步化验结果及分析    

  3.1 试验流程中硬度的变化 

  本次检测硬度的方法为《工业锅炉水质(GB1576-2001)》中应用的EDTA滴定法。 

  试验中所检测的离子交换出水,滴入铬黑指示剂立刻到达滴定终点,说明其硬度在国标规定的下线以下,即出水硬度小于0.1mg/L。 

  达到《采出水注汽锅炉给水水质标准(SY/T0097-2000)》的硬度要求。 

  3.2 PH及总碱度检测 

  检测原理是因为离子交换树脂交换与Ca+、Mg+交换出的离子为H+,Ca+、Mg+。 

  交换出来的H+离子又与水中的CO3,HCO3结合,生成碳酸,碳酸分解从而降低了碱度。 

  出水碱度达到标准要求。但是同时出水的PH值降到了7.5以下。 

  具体数据见表1: 

  从表1中得出,当出水总碱度满足标准要求时,PH值不满足要求,需进一步分析测试。 

  3.3 总铁含量检测 

  经试验装置处理后,来水的总铁含量在0.14mg/L,经过纤维球过滤器后总铁含量变化不大,经过两级离子交换树脂软化以后,其总铁含量<0.05mg/L。 

  达到《采出水注汽锅炉给水水质标准(SY/T0097-2000)》的要求。 

  3.4 溶解氧含量检测 

  经试验装置处理后,溶解氧含量变化具体见表2: 

  来水溶解氧含量在0.14mg/L,经过本试验装置,溶解氧略有下降,但是降幅有限,出水溶解氧含量为0.09mg/L。 

  高于《采出水注汽锅炉给水水质标准(SY/T0097-2000)》中规定的溶解氧<0.05mg/L的要求。 

  3.5 含油量、硅含量、矿化度的含量检测 

  经过多次化验检测,来水的含油量达到未检出水平,硅含量19.6mg/L<50,矿化度为5221mg/L<7000。 

  对纤维球过滤器出水,一次树脂软化出水,二次树脂软化出水进行这三项指标的检测,均达到标准要求的水平。 

  满足《采出水注汽锅炉给水水质标准(SY/T0097-2000)》的含油量、二氧化硅含量和矿化度要求。   

  4结论与认识    

  4.1 目前出水溶解氧稳定在0.09mg/L,但是出水含量仍高于标准要求的0.05mg/L。 

  考虑投加除氧剂Na2SO3,进一步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使出水溶解氧含量达标。 

  4.2 根据试验检测数据,目前该种形式的纤维球过滤器对悬浮固体基本没有有效的去除作用。 

  经过过滤器后的悬浮固体含量> 2mg/L,达不到使悬浮固体在进入离子交换树脂之前含量降至2mg/L以下的目的。下步决定重新加工纤维束过滤器替换目前使用的改性纤维球过滤器,保证其处理效果。 

  4.3 如试验成功,注汽锅炉采用处理后的含聚污水,既能够节约清水,减少污水外排,又保护环境,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油田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 

  [2]含聚污水的处理方法及再利用技术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院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