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能否有效地进行课程开发决定着高职教育的特色和质量。近些年,我国学者提出了项目课程开发的理论并进行了深入探讨。项目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通过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境有机结合,旨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的吻合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率的学习行动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体现,项目化教学已成为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基于此,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率先提出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工作逻辑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高职《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开发的观点,并对其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高职环保类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缘由

  《环境工程原理》是我国高职环保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的后续课程,本课程结合环境工程技术的特点,着眼于环保类专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中所应用的单元操作,重点阐述了“三废”污染控制技术所涉及的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典型设备、典型工艺及应用等,可为后续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噪声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管路与阀门拆装、机泵设备操作、控制与维护、过滤设备操作与控制、吸收解吸塔操作与优化控制、精馏塔操作与优化控制、吸附设备操作与控制、萃取设备操作与控制、膜分离设备操作与优化控制等。由于本课程是使学生从严密的逻辑思维转向工程思维的一门课程,工程性和实用性很强,所面对的是真实、复杂的工程问题,对于初涉工程领域的学生而言,由于对过程及设备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所以不易理解过程机理、复杂设备的结构、物流内部运动状态等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程不仅使不少初学者感到很棘手,就是一些对本课程很熟悉的教师也认为《环境工程原理》不太好学。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一方面,项目化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极大地增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真正地为社会输送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可操作性、实践性、开发性强,项目特征明显,适合进行项目课程开发。鉴于此,我们将项目化教学理念率先引入《环境工程原理》教学中,以加快开展《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的改革试点工作,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体系。

  《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的设计

  根据项目课程开发的流程,我们首先建立了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一线资深教师、学校领导、企业经营管理领导、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共同参加的《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和项目课程开发团队,并依据“专业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分析”的思路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进行重构,形成了基于工作任务的《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要点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原理》要实施项目化教学,教师必须对整个工作过程了如指掌,也就是必须打造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的做法是,首先,从企业引进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又具有数年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以上级别的能工巧匠,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专业教师的比例。其次,将现有教师直接派到行业、企业(诸如环境工程公司、污水处理厂、企业污染治理部门等)进行实践锻炼,熟悉工作过程,提高专业技能。再次,直接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外聘教师可以在学校开展教学或实践指导,也可以在校外基地对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进行指导和管理。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室 项目化教学除教学内容来源于工作任务外,为实现“在工作中学习”的理念,还要求学习环境也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因此,建设相应的教学场所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条件。与企业不同的是,这一环境必须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也就是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赵志群等人将具备上述要求的教学场所称之为“专业教室”。《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校内、校外结合,可将部分项目的教学活动安排在校外基地进行。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项目化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要有机结合起来,授课方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应用式的教学,应综合运用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譬如,每讲授一个环境工程单元操作技术,先讲授环境工程单元操作的简单原理,播放动画图片,再带领学生到现场观察,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接着采取设计、仿真、实验等形式,给学生一个项目化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分组查阅资料、完成项目。教师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之后进行总结和分析,更深层次地强化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

  改革评价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模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往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胜任某一特定工作以满足社会的人力需求,但在当今社会中,职业教育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伴随学生一生的终身教育。鉴于此,当代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更应该注重个体关键能力的培养,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课程的考核必须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摆脱期末纸笔测验定成绩的做法,还要突破操作技能或项目成果考核的局限,建立开放式、全程化的综合实践考核体系。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应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既要重视技能训练,也要强化考评力度,将考评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始终,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考核,应依据考核标准,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层次水平确定各个学习情境在课程成绩中的权重占比,结合期末笔试成绩,最终得到学生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于采取多元、全程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项目完成情况的全面考核使考核不仅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更成为学生学习与训练的组成部分。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责任心、教学指导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及专业素质,否则难以把握好项目教学评价的信度、效度和难度,从而会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工程原理》项目化教学,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创建了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实现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构建,教学效果比过去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可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真正实现“就业零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