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居住区绿化生态效益

    【摘要】本文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居住区绿化应从关怀居民的身心健康出发,把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生态效益放在首位,改善居住区的空气质量和小气候条件,坚持以绿为主,植物造景为主,充分发挥高大乔木改善生态环境的骨干作用,合理配置绿地中乔木、灌木和草地的比例,避免片面追求疏朗空旷而只有大面积草坪,使绿地生态效益明显下降的现象;结合居住区绿化的具体事例,阐述了对居住区绿化的不同地段功能要求不同,如何针对居住区绿地中不同地段的不同功能要求,合理地处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关系,合理增加绿量,并从分析园林绿化树种在生态效益、空间形态、景观效果和其他的生物学特性入手,提出兼顾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园林树种选择;通过对居住区内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活动特点和心理需求上的分析,主张居住区绿地应为居民提供户外绿色的游憩空间、健身活动场地和居住区社交场地,提出在居住区绿地不同地段内多种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风景园林;居住区绿化;以人为本;生态效益

  1、居住区绿化的首要任务

  居住区绿化一方面要通过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尽量改善居内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提供实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空间。

  居住区绿化应以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为首要任务,坚持以绿为主,植物造景。

  1.1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1)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空气质量:居住区是建筑、人口、车辆密集的地方,人的呼吸、生活燃气、燃煤以及密集的机动车辆燃油,大量消耗O2,放出CO2和其他有害气体,如S02,NO,NO2,HF,03等。正常情况下空气中CO2的浓度是300ppm,而当CO2的含量达到500ppm时,人就会感到不适,尤其是在平静无风的条件下,在人口集中的居住区内,各种建筑物的遮挡,气体极少或不进行交换,人的呼吸和燃烧使CO2的浓度不断增高,空气中的其他有害气体也不断增加,这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极为不利。

  (2)城市热岛效应使夏季持续高温:城市居住区内由于各种建筑物构成了一个立体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减少,加之人口集中,交通拥挤,人为释放热大大增加,而且建筑物的遮挡使通风不良,热岛效应显著。

  (3)飘尘、尾气、噪声污染危害居民身心健康:我市的冬春空气干燥,风沙污染严重,尤其是街道和公路两侧的居住区,车辆扬尘和汽车尾气及各种噪声对居民的危害极大。飘尘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使得冬春季节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

  1.2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1)植物吸收CO2,放出O2:一株胸径20cm的垂柳一天光合作用可吸收CO22700.56g,放出O23713.21g,可供3.7人一天呼吸用。不同树种吸收CO2放出02能力不同。乔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能力远远大于灌木和草坪。

  (2)调节空气湿度、温度:树木的浓荫不仅遮挡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吸收热量,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一株胸径20cm的国槐一天蒸腾的水量为439.36kg,吸热83.9kW/h,相当于3台功率为1100W的空调工作24h所产生的降温效果。乔木蒸腾的水和吸热量的能力也远远大于灌木和草坪。

  (3)滞尘、杀菌、遮荫、防风、减噪作用,植物通过树叶的阻挡和吸附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在大气粉尘浓度0.09mg/m3条件下,一株胸径20cm的厘米国槐,每天可吸尘33.858,一株胸径20cm油松可吸尘5.958,一株2m高的紫薇可吸尘1.76g。

  一些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SO2,CI2等,还有一些植物可以放出某些化学物质,杀灭细菌等;此外植物在遮荫、防风、减噪等方面也可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

  居住区绿化首先应从关心居民的身体健康出发,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以植物造景为主,少营造硬质景观;要在居住区有限的绿地上合理规划布局、科学地选择树种;在植物配置上,以增加绿量为主,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1.3优美的自然植物空间有益于居民的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居民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往往使人身心疲惫,心理紧张压抑。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缺少自然气息,而在以绿为主、满目青翠、鸟语花香的园林环境中会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有助于消除城市居民在精神上的紧张和压抑,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对居住区不同地段绿化的功能要求不同,合理处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关系,选择适宜的树种

  2.1在建筑物楼南侧20m距离内的地段:植物布置应保证室内环境的通风、采光,楼南临窗10m内不宜种高大常绿树,落叶乔木树冠与窗口距离至少保持7m以上。

  这一地段绿地是居民每天出入必经之地,也是楼内居民的主要俯视范围,因而楼间绿地应以突出景观效益为主,兼顾生态效益。由于居住区内建筑密度高,各种营造物充满视野,因此在可绿化空间内应尽量用植物的色彩和姿态打破建筑生硬单调的线条以及建筑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压抑感;针对建筑与空隙所形成的虚实变化,运用植物配置上的遮蔽下通透引导视线,近观优美景物与远眺空旷的透景交替变化,扩大心理空间的领域。

  2.2住宅建筑东西两侧:窗外栽植高大的落叶乔木,夏季可以遮阳,冬季可以保证室内阳光充足。在以墙体为主的建筑西侧,采用高大乔木和花灌木、地被、草坪结合,不仅能降低夏日西晒对墙体的辐射,还能发挥生态效益和良好的景观效果。

  2.3小区的道路和停车场绿化:在不影响交通和停车的情况下,应尽量栽植高大的落叶乔木做遮荫树,以增加绿量;小区间有较宽绿带的道路绿化可以和住宅的绿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停车场,除栽植遮荫树,还应采用草坪格或空心砖进行嵌草铺装。

  2.4小区的集中绿地和小区公园及居住区公园是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和集中体现景观效果的最佳地段。应利用密林、疏林、组团式树丛、灌木丛、花带与有起伏的草坪地被相结合。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规律、层次结构特点,尽可能扩大单位绿地面积内的绿量,创造城市生态群落;利用绿色植物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富有变化,创造出各种类型的绿化空间,疏密相间的植物群落和起伏的林冠线、开阔的草地和郁闭的丛林形成鲜明的对比,又相互交错,构成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3、营造出绿化生态效益较高的各种游憩、健身活动空间和社交场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居住区绿化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这样才能使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体贴人的活动行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1居住区绿地应是居民户外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

  (1)提供绿色户外简易运动场地和空间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行,人们越来越积极地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居民活动场地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人们的跑步、散步,孩子踢球等活动往往在道路上进行,既不安全,又不卫生。城市道路上空气质量差,存在汽车尾气、扬尘等污染,而人们在运动中,大量吸入不清新的空气对健康反而有害。

  近期虽然体育公园的建设正在兴起,但从数量和目前的交通状况上看,都不能满足居民日常锻炼的需要,居住区绿地是城市中分布最广、最接近居民生活、方便居民日常锻炼的场所。绿地中大量植物释放出新鲜的氧气、负氧离子,杀灭病菌,吸收有害气体;优美的景色、怡人的芳香使人精神放松、心情愉悦。在绿地中进行锻炼,更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2)绿色生态健身场地和运动空间的营造

  根据对园林植物的各种生态效益的分析,高大乔木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远远大于灌木和草坪,应成为绿地中发挥生态效益的主体。以高大乔木为主,营造出多种林下运动空间,林荫晨光跑道、高大泡桐树荫下的羽毛球场地等。卵石铺装的花境雨路或绿色走廊的设置,减少绿篱,增加草坪中的步石、雨路。引进新型耐践踏草坪技术,让儿童可以在草地上奔跑、踢球;让成人们也可以在绿地中运动、游憩。

  3.2居住区绿地应为老年人提供绿色的社交和文娱活动场地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离退休的老人在居住区内活动的时间最长。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老年人活动的特点和场地不同。

  (1)楼间绿地或集中绿地:在住宅入口附近,往往是年龄较大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乘凉、拉家常,或照看幼儿。在天气好的时候,楼间绿地中常常有一些空穴家庭的老人较长时间停留、闲谈,排遣孤独和寂寞。这种情况下,楼间绿地边缘或集中绿地应设置多处有舒适的坐椅、防滑铺装、有遮荫树以及淡雅宁静的园林植物配置。

  遮荫树种应选择萌叶晚、落叶早的树种如臭椿、刺槐,既能在夏季遮荫,又可以在初冬和早春享受温暖的阳光,以满足这一群体老人的需要。

  (2)小区公园和居住区公园内:晨练、晚炼的人群中老年女性居多,形式有太极拳、各种老年健身操、跳舞等;老年男性的活动多在日间散步、下棋、打牌以及戏曲演唱等。这一群体老人的健身、文娱、休闲、社交活动往往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集中绿地和小区公园内应创造出多种空间,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场所,如小型的林荫广场,花架、亭廊、坐椅等园林活动空间和设施,以满足老人们游憩、休闲、文化娱乐、锻炼健身和人际交往等活动需要;舞场、茶室等文化娱乐设施的布置,让绿地和人更亲近,使人们能进入到绿地中活动。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满足居民在居住区内健身活动和社交活动需要。

  参考文献:

  【1】古润泽.要让居住区绿化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城市大园林论文集【M】.2002.

  【2】陈自新.合理增加绿量是提高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重要出

  路【J】.北京园林,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