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滨水城市的生态景观逐步衰落。一方面由于污染物排放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使得城市水域的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由于过度人为开发,侵吞着城市仅有的滨水空间,丧失昔日优美而独特的风景。因此,如何恢复城市滨水区景观,是本篇文章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详细阐述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提出恢复性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进而深入探讨滨水区景观恢复的相关措施以及方法。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恢复生态学;景观恢复
1 城市滨水区景观恢复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1城市滨水区景观恢复的概念
城市滨水区景观恢复设计是主要通过景观设计的生态学途径和城市设计途径解决遭到过度开发和污染破坏的滨水景观问题,恢复城市滨水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历史景观,使原本破坏的滨水区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它包括遭破坏的滨水区自然景观的恢复和沿岸人文景观的重整。自然景观的恢复设计是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基础上,恢复或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在合理的人为调控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沿岸人文景观重整是对滨水人工实体景观和周边交通的重组,其中人工实体景观包括滨水建筑群的轮廓线,历史文化遗留建筑,通过重组从而形成风格统一,富有魅力的滨水沿岸的人文景观。
1.2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
恢复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生态科学的应用性分支,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恢复生态学应用研究包括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研究,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等方面。
1.3 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理论
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在洪涝预防、水质及水量、游憩及野生动物和鱼类栖息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湿地恢复是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生态恢复学对于退化的湿地研究主要有五个理论,即: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边缘效应理论、河流理论、入侵理论、洪水脉冲理论。
2 城市滨水区景观破坏现状
2.1 水质严重恶化
城市水体是一个相互联通的系统,很多城市河道同时肩负着景观河道和水运交通的双重功能,货装卸和生产,城市污水的排放等对水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水体污浊不堪,臭气熏人;浮游生物,鱼以及鸟类大量减少;水域面积大幅度缩小。(如图1,2)
未命名.jpg
 
2.2 生态廊道割断而破碎
    高密度的开发使得滨水绿地空间面积严重锐减,很多原本自然生态的滨水绿地完全成为了人工铺装,建筑群体等硬质景观。这对于滨水生态系统和生物过程的连续性无疑是毁灭性的破坏。
2.3 滨水建筑风格雷同,单一
滨水区大量的高层建筑以及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建设,常形成了无生机,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而且很多建筑出现工程简单化,景观雷同化等不良现象,从而失去了人本精神和对人性尺度的关怀,失去了以往的风貌和活力。
2.4 人工构筑物设计不当,缺乏亲水性
城市驳岸硬化使得河道景观看上去整洁,漂亮,但是它忽视看人自身的感受。人对水有感情,喜欢在水边嬉戏,游玩。但是冰冷的驳岸明显拉开了人与水之间的距离,给人视觉和心理都产生了畏惧感,严重阻碍了人们的亲水性。
3 城市滨水区景观恢复遵循的原则
3.1保证景观恢复工程具备综合功能
在滨水区景观恢复工程的建设中,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是工程建设的重要指标,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以及旅游等需求。因此,在设计中必须符合景观工程规划、设计规范要求,按照水文学、河流地貌学原理和工程力学的规律设计季节性河流的横、纵断面,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
3.2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修复原则
自我组织的机理是物种自然选择的结果。某些成功实现对于生存空间的占领并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个能具有足够数量并能进行繁殖的种群。将自我组织原理应用于河流恢复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就有了本质的区别。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设计和组织功能,可以自由在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
3.3美学要求及整体性原则
城市季节性河流修复工程的设计中要考虑景观美学原理,要求滨岸生态廊道建设中要考虑污染控制与城市生态流传输、生态正效应放大需要。合理规划河岸带宽度、周边建筑布局及样式,有机融入城市水景观建设,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与亲水需求,将治理、净化、修复与环境景观美化有机统一。
3.4历史与自然原则
城市季节性河流修复中,促进河流历史文化遗迹与自然文化遗迹的保护,促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恢复与保存,提升河流生态系统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品味,创造人文意境。在城市季节性河流恢复的材料运用上更倾向于自然材料的使用,如木桩、蒲草、抛石、沉石、装石木笼等护坡和护岸。对河流近自然护坡改造上,更倾向于营造适宜的生物栖息环境,浅滩、边滩与沙洲的复原,模拟自然状态,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促进自然良性循环。
4 滨水区景观恢复工程采取的措施
4.1 水体的净化
水体自净是依靠水的流动与生物活动使水质得到净化的过程。但是,如果水体中流入的污染物质过多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水体的水质就会不断恶化。因此,将污水排放:之前进行处理,对超出水体自净能力的污水,不让其经过混凝土管道直接排放,而使其在自然状态下、经过土攘虫的掺透作用和生物的吸收作用后再排放到河流里去,这就可以使水体流域的水质得以改善。城市河流净化的方法目前可以使用引水法、稀释法、砾石净化法、植物净化法、曝气法、污泥固化法等。
4.2 生态型护岸的建设
护岸是保护河岸避免流水冲击产生侵蚀的构造物,是城市上一种独特的线形景观。但传统的护岸固然提供了极高的安全性,但常常破坏了原有河岸生态转换以及作为生物栖息地的功能。生态护岸工程技术关键1、保持河道生态岸坡结构形式稳定;2、应用材料的多孔性和适度适水性,以利于微生物和昆虫的生长;3、要适于鱼类的栖息和产卵,形成珍禽—鸟类—鱼类—植物的食物链,构成健康的水域生态系统。按照所用主要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刚性堤岸、柔性堤岸和刚柔相结合型堤岸。(如图3,4)
未命名.jpg
未命名.jpg
 
4.3 退化湿地的恢复
即运用生物、生态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依据人为设定的目标,恢复河岸带植被及原有自然泛滥平原和湿地景观,充分发挥河岸带植被的缓冲带功能和护坡效应,尽可能恢复和重建退化的河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湿地恢复过程常包括清除和控制干扰,净化水质,去掉顶层退化土壤,引种乡土植物和稳定湿地表面等步骤。但由于湿地中的水位经常波动,还有各种干扰,因此在湿地恢复时必须考虑这些干扰,并将其当作恢复中的一部分。
4.4 植物景观的营造
1、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选择在本地区环境条件下适应生长的树种或经改良土壤使其在本地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效果的树种。
2、突出特色。植被作为创造河流廊道风貌特色的主导因素,通过栽植植物与各区段自然地理条件的协调配合,表达其自然特色、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
3、丰富形态。指植被构成多种类、多色调、多形式和多层次,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做到生态美和景观美的统一、自然美和人工美的一致、展现季相的动态美、形态美和色彩美,植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美。
4、近远期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长树种相结合、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
未命名.jpg
 
5.小结
城市滨水区曾经是文明最为繁荣的地区,形成了令人流年忘返的水域景观。而今随着城市河流环境的破坏,滨水区景观也日益衰退,失去了昔日的特色景观。本文以城市遭到破坏的滨水景观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的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恢复性设计的一般方法,主要从水体的改善,植被的恢复以及生态自我恢复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最后,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使得滨水景观能够永恒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娇娇.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2]唐大川.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研究[D].厦门: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与开发.城市规划,1999,⑵:50~55
[4]万敏,王贞.城市滨水区的“灰色”畅想.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滨水景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马军山.城市滨河区环境规划设计问题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0
[7]杨京平,卢剑波.生态恢复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 
[8]刘滨谊.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J1.建筑学报,1997(7):4一7
[9]彭少麟,任海,张倩媚.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3(11):2026一2030
[10]王薇,李传奇.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Jl.水利水电技术第34卷,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