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饮水安全是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但近年柬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国内水资源短缺和水源污染等现实问题日益严峻,水污染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渊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基尧就曾表示,目前伞国56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逾400个城市缺水,地下水累计超采约900亿立方米,从而导致并产生地而沉降、农村饮水被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由此,解决并保障人们供水安全和用水安全尤为紧迫。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工程等投身水生态治理和修复领域。不久前,记者在2014年上海智慧城市博览会现场看到,水治理产品及技术被安置在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在参加本届智慧城市博览会的企业中,水治理企业接近三成。其中,在生态水处理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上海太和水环境展馆吸引着众人的关注,“水生态治理不能仪仪局限于对饮用水产品本身和生产企业质量管控的关注,而是要着眼于整体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治理,为我们的生活真正创造一个更为纯净的‘水生态’环境。”上海太和水环境设计研究院院长刘玉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以怎样的生态技术修复
  “智慧城市建设往往也离不开一个安全健康的和谐水环境。”刘玉超开门见山地说。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水生态治理一直是不小的难题。如何实现水生态治理,运用怎样的技术来攻破,刘玉超向记者介绍了太和水环境的核心技术一一“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太和水环境作为智慧水务领域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其拥有的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专利技术专门针对城市景观水体修复,黑臭河道治理,通过构建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水下森林生态修复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治标不治本”、“治理遗留反变二次污染”的问题,使水体达到自行循环、自我净化的生态效果。
  刘玉超表示,目前中国城市水体是水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领域,作为主打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太和水环境在这方面上下足苦功。据了解,早在1992年“太和水”就开始驯化“食藻虫”吃蓝绿藻。
  “经过驯化的食藻虫可以迅速吃掉水中看不到的藻类和浮屑,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增强水下的光照强度,促进沉水植物生长,恢复水下森林系统。放入鱼虾螺贝等后,还可形成水下的市体生态系统,增强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刘玉超进一步介绍说,依托独特的技术优势,公司已完成了如云南省滇池国家水专项、江苏省太湖水专项、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太湖水专项、上海世博后滩、上海青草沙水库、杭州西溪湿地等众多项目。
  事实上,水下生态修复技术除了能够让被污染的水资源得到有效修复外,后期的维护及监控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比如水质的在线监控,各种微生物、环境指标的在线监控等等,进而持续保持恢复后的水质状态。
 
  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把生态工程和水利工程相互结合,做好城市的水资源配置规划,有多少水资源就发展多大规模,不能只为了追求GDP数量而盲目发展。倘若只是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却没有保护好水资源,甚至使水资源被污染了,必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如果要更进一步说,就是每一座城市不仅要规划好保护好且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还应该人力提倡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且付诸王见实行动。”刘玉超告诉记者,太和水环境所推出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就是旨在推动城市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净化城市水环境,提高水下绿化比例,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促进共建一个生态水环境。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正加快,同时全国上下正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推进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中,如何兼顾城镇化建设与水环境保护就显得特别关键。”刘玉超说,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水生态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一般人看来,城镇化的快速密集发展与水环境污染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其中很大程度上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对水资源规划的重视程度,是否能根据水资源的自净能力,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发展。
  不管城市如何发展,水下生态修复技术都应该与一座城市的总体圳划、城市信息化紧密相连。未来城市的信息化和智慧化,不单单只是在交通、医疗、通信等领域实现,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也同样可以运用科技的力量米建设安全健康的水环境。比如一个小区或者一座城市会产生很多生活用水,一旦乱排放将影响整个小区甚至整座城市的水生态环境,这时利用生态的修复技术,通过城市有的水系实现水的深度净化,最终达到地表水的标准,从而实现零排放,既便捷又环保。
  伴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平稳推进,关注水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充分利用水下生态修复技术来实现水资源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把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从而让其发挥更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