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入新时代,国家正在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以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污水处理始终是农村建设的难题。因此,要针对农村污水排放和处理的实际情况,分析农村污水处理中的主要难点与痛点,提出针对性强、设计更合理、措施更完善的污水处理方案,逐步解决农村污水难题,以稳步建设美丽乡村,逐步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关键词:农村污水处理;分散式;主要痛点;对策 

  近20年以来,中国在城镇污水处理领域的进展与成果突出。然而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起步较晚,发展进程相对迟缓。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而农村的污水处理率尚不足18%[1]。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因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排放源分散,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大部分农村污水被直排入河或经化粪池预处理后排放,严重污染人居环境。因此,针对农村污水处理方面的难点、痛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不足的地方积极整改,确保农村污水处理的长效运维,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 

  1 农村污水处理中的主要痛点 

  1.1 农村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 

  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活动。但我国的中西部农村地形复杂,排放源分散,管网建设覆盖面积广阔,前期投资成本高,且施工难度大,周期长,大部分行政村不具备有统一铺设管网,进行集中处理的条件,生活用水尤其是灰水部分直接通过接管或沟渠排放,造成农村地表污水乱排,周围蚊蝇大量滋生,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及身体健康[2]。 

  1.2 来水水质水量不稳定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冲厕的黑水部分以及洗漱、厨房用水等。但由于农村养殖废水、小型加工厂生产废水的混入,使得污水COD浓度极高;农作物施用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会掺杂进生活污水收集系统,使得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难降解物质;另外,在利用现有沟渠作为收集系统时没有做好密闭措施,在雨天混入大量的雨水,使得农村生活污水在下雨天COD超低,不符合设计进水水质。 

  农村生活用水量高峰期明显,昼夜变化大,污水呈现间断排放现象,甚至会有间歇性收集不来水的情况,污水排放变化系数远远大于城镇污水排放系数。在节假日、返乡高峰期,农村污水排放量骤增;旅游村在旅游旺季也会呈现污水排放量大的现象。 

  1.3 污水处理工艺不合理 

  农村地域广阔,区域生态条件各不相同,经济社会条件、人口因素、风俗习惯存在較大差异。采用单一化的污水处理模式或者技术,很难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达标的要求。统计我国多地农村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都有工艺选取不合理的问题。合理的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是农村污水处理最为核心的因素。选择不同处理工艺,污水处理的基建成本、处理效果以及后期的运维管理的复杂程度会有很大差异。我国各地农村地域差异大,各地排放要求大不相同,但农村污水以生活污水为主,处理难度不大,处理工艺需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安全可靠、处理效果好、低耗节能、运维管理简便、能达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工艺。 

  1.4 排放标准执行不到位 

  如今农村地区在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尤其是已建成的大部分农村污水处理站,主要依据还是《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等。但是这些规定都是针对城市污染与工业污染而拟定的。它们仅仅设定了处理城镇污水的标准与要求,基本上没有结合农村污水处理的实际状况,无法有效地满足农村污水处理的管理需要。   

       2 提升农村污水处理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2.1 统筹农村配套管网建设,完善污水收集提升系统 

  影响农村污水处理效率的重大因素之一是污水收集系统,收集系统布置一定要因地制宜,按地形地貌、乡村规划等要素,科学地布设污水管网。在有条件铺设管网的区域,应该加速建设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同步设计、建设以及验收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体系。对于无法满足统一修建管网条件区域,借助于现有沟渠或小范围铺设管网,采取分散式处理模式。针对偏远地区的农村散户生活污水,实行家庭用小型污水处理罐,一户一罐。 

  2.2 重视前期深入调研,缩小设计偏差 

  农村污水处理的设计过程,应深入现场调查,调查农村生活用水习惯和用水量、气候条件、常住人口、地形地貌、是否有就近纳管的条件等,同时应关注村庄周边工厂及养殖场排污情况、污水主要成分、人口聚集程度、地理状况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科学地设计污水处理工艺。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前端必须设置调节池,调节水质、水量和水温,同时确保间歇式进水时,后续处理设备及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2.3 因地制宜,优化污水处理工艺 

  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最常用的工艺包括三级化粪池、氧化塘、人工湿地以及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等[3]。 

  农村污水处理最主要特点是处理规模小,水量水质变化大,基建难度大,后期运维管理缺乏专业人员。结合上述特点,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能很好地为农村污水处理解决难题。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具有结构紧凑、能耗低、处理效果佳、后期运维方便等优势,近年来普遍用于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领域,保障污水处理的达标排放。林明等[4]在湖北省卧龙岗村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规模10m3/d,进水COD 浓度100~380 mg/L,出水可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肖珊等[5]采用M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郑州某农家乐生活污水,污水处理规模为4 m3 /d,COD和 NH3-N去除率分别为90%和96%,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一级排放标准。同时,根据各农村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处理工艺优化结合的模式,能够较大程度上提升农村污水处理的实效性,契合农村污水处理的总体发展态势。 

  2.4 规范排放标准,健全管理机制 

  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住建部发布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GBT 51347-2019已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从2019年开始,各省组织制定并陆续发布了农村污水排放标准的地方标准。另外,当地居民应该和国家环保有关机构组建专项评估小组,不定期评估,检查污水处理具体工作效果,以保障高效率地管理农村污水处理工作[6]。其次,应该建立农村污水处理资金保障制度,明确规定农村污水处理的负责部门与资金渠道。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减少污水排放量、强化自我治理以及约束,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7]。 

  3 结语 

  国家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颁布了改善农村环境的系列化政策,稳步提升了农村污水处理的效果。然而农村污水处理依旧面临着较大的瓶颈,必须深入分析国内农村污水的形成原因、污染特点,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的处理工艺,做好管理维护,循序渐进地提升农村污水处理的效果,改善农村水环境,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刘海芳.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探究[J].环境与发展.2019(02):242-244. 

  [2]刘海玉,洪卫,席北斗.农村污水处理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7-9. 

  [3]蔣克彬,彭松,张小海,李久义.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林明,李建,骆灵喜.人工快渗一体化设备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17,35(5):44-47. 

  [5]肖珊,买文宁,梁家伟.小型一体化MBR系统处理农家乐污水实例[J].水处理技术,2010,36(12):134-136. 

  [6]司国良.村镇污水处理技术及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7]鞠昌华,张卫东,朱琳,孙勤芳.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16(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