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随着义县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度日益增加,环境噪声现状不断增加。控制噪声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2009~2013年获取的功能区噪声监测数据,分析了义县城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功能区;噪声;质量;变化 

  1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噪声危害很大,不但妨碍人的休息,而且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导致一些疾病发生[1]。噪声危害听力,长期在90dB以上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有50%~80%患有噪声性耳聋。噪声危害人的神经系统,引起头晕脑胀、烦躁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噪声刺激下,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部位,容易发生机能紊乱,对睡眠、休息和工作效率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噪声影响人的心脑血管系统,人体随着噪声大小强度的变化导致血压上升和下降。强烈噪声可引起全身肌肉收缩、呼吸和心跳频率加快,心率不齐、血压升高等。噪声可引起消化系统病症,造成肠胃机能阻滞消化液分泌异常,胃酸降低。噪声干扰人体的睡眠和休息。噪声可影响母体中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儿童的智力发展。噪声能降低人们工作学习效率,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形象来说,噪声就是一种慢性毒药,所以治理噪声污染刻不容缓。 

  2环境噪声监测 

  2.1监测方法、点位及频率 

  监测方法:监测数据报累积百分声级L10、L50、L90的噪声值和等效连续A声级。再根据这些监测原始数据,按规定计算各不同时段的噪声值。 

  监测点位及频率:功能区噪声监测在城区内共设4个监测点,分别属于1至4类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布设1个点位。 

  监测频率:全年四季每季随机抽样监测一天,每天昼夜各监测一次。 

  2.2环境噪声评价标准 

  在环境中,不同区域和同一区域不同时段,同一量值的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亦不同。各功能区执行标准见表1。 

  1类区5年间昼间测值从2009年一直呈缓慢下滑趋势,2011年至最低点;2012年测值升高后2013年又呈回落趋势:夜间测值从2009年到2010年呈下降状态;从2011年至2012年测值呈上升趋势,到2013年又有小幅度回落。2类区5年间昼夜测值变化趋势一致。从2009年起一直呈上升趋势,至2012年达至峰值,2013年又有一定幅度回落。3类区5年间昼夜测值变化趋势一致,从2009年起至2013年一直呈上升趋势。4类区5年间昼间测值从2009年起一直呈回落趋势,至2011年降至最低点;从2011年后至2013年呈上升趋势。夜间测值从2009年降至2010年,2010年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到2012年达到一个峰值后,2013年又有小幅回落。 

  由上述分析可见,1、2类区均为在2012年达到峰值后2013年又呈回落状态,这是因为义县政府和主管部门加强了对城市噪声环境的管理,加强监管,切实把噪声扰民问题纳入工作日程,从而起到了一定成效。3类区5年测值虽不超标,但5年间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主管部门和企业都要引起重视,确保噪声达标排放。4类区噪声测值多变,这也符合4类区特点。交通干线是车辆通行必经之路,车况及车流量多少对交通噪声测值产生很大影响。 

  4.2各功能区5年监测结果昼夜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各功能区5年监测结果昼均值和夜均值比较示意图分别见图3和4。而无论是从图3还是图4分析都可以看出,1类区、2类区和3类区5年昼均值和夜均值都低于相应标准,4类区昼均值和夜均值则高于相应标准。 

  综上分析,义县进一步加大噪声治理力度,4类区是噪声治理的重中之重。 

  5义县噪声污染主要成因 

  5.1社会生活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噪声源出现在大街小巷。商业网点无休止的促销宣传、娱乐场所高分贝的音乐播放、露天冷饮及烧烤业露天经营的喧闹等,都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5.2建筑施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进程不断提速,建筑施工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的重要噪声源。居民住宅日间装修、部分建筑工地在未取得相关部门环保审批的情况下,为赶进度在禁止施工作业的时间段和地点进行浇灌水泥、风炮钻孔、打地基、锯模板等行为所产生的噪音都会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的日常生活。 

  5.3交通 

  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原有的城市道路格局及道路建设已不能满足居民的行车需求。县内一条主干道:南大街与中兴街和南关街在金三角交汇,呈倒Y型分布;由于上述主干道是县内通行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车辆多汇集于此,由此引发的交通噪声污染也呈加剧趋势。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6噪声污染防治的几点意见 

  6.1控制声源 

  6.1.1社会生活噪声 

  限制社会生活噪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噪声扰民。饮食服务业和娱乐场所等边界噪声必须达到相应噪声排放标准,未能达标的环保部门要责令其停业整改、搬迁或关闭。 

  6.1.2工业噪声源 

  工业区应远离居住区。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尽量采用低噪声的设备及施工工艺,除采用“吸声”、“隔声”、“消声”等传统治理措施外,更要不断引进高新技术,降低噪声污染。 

  6.1.3建筑施工噪声 

  在噪声敏感区域内施工要设置声屏,提倡采用低噪声防震动的施工设备,严格限制施工作业时间,加强夜间对施工场的巡查力度,对超时施工的场地要予以重罚以示警戒;如确需连续施工的,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6.1.4交通噪声 

  加大对交通运输工具的监管力度,减少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干扰。县内主要街道的噪声敏感地段,要设置“禁鸣”、“低音”路牌;根据需要规定禁行路线,大型车辆只能在规定线路和规定时间内行驶。 

  6.2城市总体规划及功能区划要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部门,应当依据国家声环境质量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规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尤其在城区建设南移过程中,注意将厂区、商业区以及居民区尽量分开。同时结合规划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道路网络,改集交点为多散点,以此疏通车流量;或者在交通繁华区设置单行线,分散车流量以降低噪声。 

  6.3加强城市绿化,搞好科学植树造林 

  城市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能起到一定的降噪作用。道路两旁设置隔声屏障和绿化带。其中隔声屏障可采用吸声材料制成的隔声墙或隔声栅栏,可使交通噪声下降5~15dB[2]。采用高大乔木作道路两侧绿化带则可降低交通噪声5~7dB[3]。不断强化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工作中做到依据现情,科学处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环保部门积极宣传降噪法规,确保无论是居民还是施工人员,在高分贝噪声来临时应具备科学防护常识,同时及时阻止和控制噪声污染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提倡临街住宅安双层窗户而不是近几年新兴的双层玻璃窗,亦可大大降低噪声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周浩.浅谈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J].中国环境管理,2005(11). 

  [2] 杨满宏.声屏障对公路交通噪声衰减理论模型的研究[J].交通环保,1996(6). 

  [3] 陈延训.城市交通噪声的综合治理[J].环境工程,19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