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2018年娄底市城区区域噪声昼间、夜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娄底市城区區域噪声现状。同时,从声源类型入手,通过整体和单个点位分析,分析不同声源对区域噪声的影响,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改善娄底市区域噪声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环境噪声;噪声声源;建议 

  环境噪声污染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对人的听力、心血管、消化、内分泌和免疫等健康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1]。城市在发展,人口在增长,交通压力在增加,环境噪声污染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尽量减少环境噪声,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市民对城市发展的期盼之一。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如何减少环境噪声污染,每个城市都应结合自身情况,找出自己的解决之道。通过对娄底市城区2018年昼间、夜间区域噪声监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区域噪声现状及特点,找出影响较大的声源类型,为娄底在将来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如何减少环境噪声污染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1 区域噪声监测概况 

  2018年娄底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网格为600m×600m,监测点位数为104个。此次区域噪声监测每个点位均进行了昼夜监测,监测频次为昼间、夜间各一次。 

  2 结果与讨论 

  2.1 区域噪声质量及特点 

  2018年娄底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共获得了208个监测数据,根据《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对监测数据进行了计算和评价,昼间总体水平等级稍优于夜间,监测结果见表1。 

  按照《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中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划分,将各监测点按照一级~五级进行统计,监测点位构成比例见图1。2018年娄底市城区区域噪声监测点位中,昼间结果达到三级及以上的点位比例为37.5%,而夜间结果达到三级及以上的点位比例高达68.3%。 

  2.2 区域噪声声源统计 

  2018年,娄底市区域噪声声源状况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娄底市城区区域噪声声源主要是社会生活,占总点位数的69.2%。如果要改善娄底市城区区域噪声,针对社会生活噪声采取措施可起到一定作用。 

  将各监测点位按其声源类别分别计算其昼间、夜间平均等效声级,结果见图2。从图2可知,工业源噪声的昼间、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别,而建筑施工的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其他的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最低。 

  将2018年娄底市城区区域噪声监测点位等效声级,分别按照昼间、夜间,列出其最高的10个点位和最低的10个点位,其对应的声源类型见表3。从表3可知,昼间噪声最高、最低的10个点位中,社会生活噪声均占比极大。而夜间噪声最高的10个点位中工业、生活、交通均有较大比重,而最低的10个点位中,社会生活噪声占大多数。 

  3 总结 

  2018年娄底市城区区域噪声昼间属于较好,夜间属于一般。相比昼间,夜间监测点位处于四级、五级的比例更高,夜间区域噪声可改善空间更大。本次区域噪声监测的104个点位,绝大部分属于社会生活噪声,针对社会生活源噪声采取措施对改善娄底市城区区域噪声将有一定作用。按照声源类型划分,从整体上看,工业源噪声昼间、夜间区域噪声均值水平高于其他声源,但就具体点位来说昼间、夜间区域噪声中,社会生活噪声在最高和最低的10个点位中,均占大多数,说明生活源噪声两极分化明显,故占声源类型大多数的社会生活噪声,亦有可改善的空间。 

  4 建议 

  4.1 合理规划 有序扩张 

  (1)娄底市城区发展仅30余年,城区发展仍有可改善空间。在城区规划中可适当降低小区密度,加大相邻小区之间的间隔,可以起到美化又降噪的作用。(2)在居民区附近应禁止或限制商业、娱乐项目的开发建设[2]。 

  4.2 加强引导 缓解交通 

  (1)通过设置指示牌、人为引导等方式,使更多车辆选择绕城环线,以缓解城区交通压力。(2)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鼓励市民多使用公交车、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4.3 运用技术 降低噪声 

  (1)今后道路施工中尽量采用低噪音沥青路面[3],如有必要可对部分老旧路面进行改造。(2)充分利用绿化带降低噪声,尤其是圆柏、香樟等减噪效果较好的植物,将部分小区周围、道路两侧的绿化带适当加宽[4]。 

  参考文献 

  [1]卞云龙,王丽.环境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云南环境科学,1999,18(4):48-50. 

  [2]卢桂军.城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问题探讨及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4):8-15. 

  [3]曹贵红.低噪音沥青路面在国内外市政快速路改造中的应用[J].养护与管理,2018(3):27-32. 

  [4]刘潇忆,牛雅琼,文星星,等.不同绿化带对城市道路噪声削减的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6,29(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