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研究能够有效监测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态势,客观反映我国制造强国发展进程的特征和存在的一些问题。《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的发布,代表了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不断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特别是当前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调整、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和关键期,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也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变化。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不断深化。从2013年开始,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部门组织开展了这个重大长期咨詢项目的调查研究。目前,正开展第4期的战略研究。2019年底在第五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上,由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下称报告),就是这个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制造强国战略和制造强国指标体系的基本情况 

  制造强国发展指数项目组基于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建立了制造强国指标体系,测算了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9个国家2018年度的发展综合指数,总结了我国从2012年到2018年制造强国的发展进程,深入分析我国未来制造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研究从2013年起正式启动,联合了50多位院士、100位多位专家,首次构建了制造强国发展指标体系。2014年,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了2012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2016年发布了2013年至2014年的制造强国发展指数。2018年4月再进一步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和优化,发布了2015年至2016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随后又发布了2017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 

  《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的是2018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包括4个一级指标: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以及18个二级指标。其中,规模发展权重占到了19.51%,质量效益占到了29.31%,结构优化占了28.05%,持续发展权重占了23.13%,再加上18个二级指标,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影响制造业的方方面面。 

  2018年9个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测评结果 

  中国制造业位居全球第三阵列的前列,在美国、德国、日本之后,名列全球第四位。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为109.94,比去年略有提升,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规模发展指数(55.16)为近年来最高值且持续位居各国首位,但质量效益(15.05)、结构优化(23.40)、持续发展(16.33)指数仍与美、德、日等国差距较大,其中美国在这三项上的指数分别为:49.84、48.77、31.33。 

  通过测评结果可以看出,排在第一阵列的仍然是美国。它的总指数是166.06,其中在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上,全面处于领先地位。第二阵列的国家是德国和日本。我国则处于第三阵列,并处在第三阵列的第1位。从持续跟踪的结果来看,9个国家的发展指数排名和所处位置,从高到低并没有发生变化。另外可以看出,美国的综合优势仍大幅领先,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相对优势仍明显。 

  从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的单向指标来看,比如规模发展上,2018年与2017年相比,除了巴西外各个国家都实现了正增长。其中,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继续稳居前列,我国更是排在第一位。这也说明我国靠规模发展拉动所产生的效益持续占据排名第一。在质量效益方面,可以看到美国因为品牌指标的震荡波动,导致了有两年时间的下降,但是美国的绝对优势依旧明显,仍稳居第一位。这其中,法国和英国因为品牌指标的大幅提升而超过了德国,中国则在排序上上升了一位。这是我国注重高质量发展,提升高附加值制造所取得的成果。在结构优化上,美国、德国持续领先其他国家,日本排位第三,我国排位第四,相对来说,韩国、法国等其他国家,在这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尽管我国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但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没有取得优势,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取得明显成效还需要一段时间,仍要坚定地走下去。在持续发展上,可以说美国和日本基本上是并驾齐驱的,其次是德国和韩国。我国在这方面的数值与法国、英国基本接近,但是仍然偏弱,同样说明我国仍要花大力气进一步推进持续发展。 

  从四个分项指标看,我国明显存在质量效益上的短板 

  再进一步综合分析几个分项指标,可以看出美国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着全面优势,三个方面都遥遥领先。德国和日本在质量效益与结构优化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我国除了规模发展上的优势之外,在其他三个方面,与美国、德国、日本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我国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在这三项指标方面奋力追赶的目标所在。 

  从2012年到2018年9个国家的四项指标进一步分析对比来看,美国一直处在第1位,毫无疑问属于第一阵列。德国和日本属于第2阵列,即使到后来德国超过日本,但第二阵列并没有变动。我国一直属于第三阵列,从总的发展格局来看,9个国家的综合指数基本平稳,其中美国、德国、中国、法国、韩国、英国在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而增长最明显的就是中国,几年下来增长了17.63。另外,日本、法国和巴西出现了明显幅度的下降,日本虽然整体下降较为明显,但是在2018年又快速回升,基本达到了2013年的水平。从相对值来说,如果美国标值为100分,那么其他国家都在100以下。从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来看,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中国的增速明显领先于其他8个国家,也就是说我国的快速增长态势非常明显。 

  从单项指标来看,比如在规模发展上,中国、美国、德国、英国等6个国家实现了提升,日本、法国、巴西则有所下降。2017年、2018年的快速提升得益于制造业附加值的提升。日本在这两年的提升幅度最明显,也因此成为回升最快的国家。但总体提升的态势下,中美贸易摩擦对制造业出口所产生的影响值得重视。在质量效益方面,美国虽然连续两年下降,但仍然领先。中国虽然实现了连续增长,但差距仍然存在。特别是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实现了提升,但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则首次微降,这说明我国质量效益提升的难度在加大,也就是说国家间质量效益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质量发展已是共识。在结构优化上,德国是2012年以来唯一实现指标数值持续正增长的国家。中国从2015年开始出现小幅下降,但降幅在逐步放缓,这是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振荡期、转型期及调整期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结构优化在进一步完善。另外,基础产业的增加值和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两项指标,也出现了连续下降,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长期而艰巨,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再看另一个方面,我国入选全球500强的企业是112家,美国是116家,基本持平。但是500强在一国制造业企业营收占比指标上,我国与美国的差距较为明显。在持续发展方面,美国和日本基本上保持在30分左右的领先水平,德国在25分左右,中国虽然实现了小幅回升,达到16分,但是绝对差距仍较大,这也说明在全球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创新、绿色等工业发展潜力培育难度进一步加大,各国制造业均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制造业培育瓶颈,同时,各个国家都在重视发展制造业,希望能够通过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分析国家间的差距,可以发现,我国主要依靠规模发展的大幅提升所产生的比较优势,而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三项数据上合计提升了5.4。这说明我国一直在进步,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如果排除规模发展指标,只计算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指标的话,我国则落到了第7位,就不是现在的第4位,这说明质量效益仍然是中国制造的一个最大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上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上差距很大。这就需要中国制造强国推进过程中,在规模发展上强化优势,在质量效益上亟待提升,在结构优化上继续发展,在持续发展上任重道远。以此总体态势,需要我们加倍努力,推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制造强国的发展进程与相关建议 

  我国在2013年确立制造强国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跟踪研究,我们发现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它有效监测了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态势,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制造强国发展进程的特征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全球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既需要坚定制造业主体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也需要坚持走固优势、补短板、提弱项、激活力的转型升级道路,持续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对于未来,可以预测,按照目前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的平均增幅计算,也就是保持我国目前的发展态势,我国还需要28年,到2046年才能追平美国的水平,与美国进入同一个阵列。如果按照目前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的平均增速来计算,则需要18年,也就是到2036年追平美国。这基本上与中国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相吻合。 

  要进一步发展得又快又好,建议在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持续巩固规模发展优势,坚定不移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国规模发展指数一直在平稳提升,包括总体国际竞争力也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对制造强国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也为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升级优化和创新培育,提供了难得的转型空间和良好的产业环境。因为只有规模足够大,才有能力、有本领进一步去做创新研发。为使我国顺利发展成为全球制造强国,在坚持规模优势的同时,更要着力于强调提升质量效益,转型升级,促进形成价值增量大、高端化转型的制造业发展。 

  二是要精准弥补质量效益短板,加速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方面,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是21.7%,比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低10%以上,仍存在差距,但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则接近美国的总量。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我国仅仅是美国的19.3%,日本的30.2%和德国的27.8%。在产业分工方面,我国制造业更多的是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在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方面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端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大力改善供给结构,努力提质增效,加速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国强民富,更好造福社会。 

  三是要不断提升结构优化弱项,推动产业基础高质化和产业现代化。我国的产业基础增加值占全球份额的6.4%,但是仅仅是美国和德国的25%,标志性产业集中度仅仅是40.57%,不足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的一半,相对来说工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集中度偏低。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如,集成电路、传感器、芯片等,包括一些高端技术装备,高端工业软件都被国外垄断。另一个方面是,我国制造业的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特别是隐形冠军企业偏少。既需要科技创新驱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又需要坚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重,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和突破基础性关键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再造,实现自主、安全、可控,打造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产业链。 

  四是要充分激活持续发展动力,营造制造业优质发展的生态环境。我国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核心动能培育成效方面还显薄弱,特别是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占比等指标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与经济的紧密融合体。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降低企业负担,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有利于制造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优质环境,需要我们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作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世界制造业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的,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各国需要加强合作,互学互鉴,共同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的革命机遇,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我国持续快速发展,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支撑了世界大国地位,但是跟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即在质量效益、产业结构、持续发展方面还有差距。因此,需要我們持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本文系根据单忠德院士在2019年12月28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上代表制造强国发展指数项目课题组所做的解读演讲速记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