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污染的法律保护
一、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
在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环境整治过程中,大批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农村转移。这些生产设施大多技术落后,没有相应的防治污染设施配套,导致一家企业污染一条河、一个工厂毁掉一大片土地的现象。此外,农村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过度养殖以及生活垃圾缺乏管理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和现实发展条件的制约,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的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严重滯后,农村污水横流,且污水长期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
在广大新农村,招商引资遍地开花,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目前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往往是科技含量低、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这些企业设备陈旧简陋,技术落后,基本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忽视环境保护,对废水废渣等没有进行妥善处理,随意排放,对农村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发展引进新的、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不断增收。而现如今的农业增收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农药、化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从法律方面对水环境污染进行分析
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抓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依然淡薄,农民依旧习惯于乱扔垃圾,滥用农药化肥,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导致农村水污染和化学污染,破坏了农村水环境。
《水污染防治法》中虽然有专节提出“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但是其内容简单,缺乏可操作性。“由于现行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基干法律,没有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适用范围、规制的主要领域等做出统一规定,因而无法协调农村环境保护与自然保护、城市环境保护、工业污染防治的关系,难以对农村环境保护活动进行科学、系统、全面、准确的调整和规制。”目前,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当农民的水环境权益遭到侵害时,其行使水环境诉权的前提就是能够充分享受水环境知情权。目前,我国法律对环境知情权没有明确规定,更没有配套的环境知情权的救济程序。环境知情权的义务主体各地方政府与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难以公正地履行披露信息的义务,广大农民对农村水环境的状况几乎一无所知,根本谈不上对自己水环境权益的保障和救济。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水环境权益法律保护的对策
增强政府水环境保护法治观念,提高农民水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再完美的法律制度,如不被信仰和遵守,就只能是纸面上的文字。农村水环境问题要做到依法治理,政府率先树立起法治观念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政府部门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能以损害农村水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加强和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促进农村环境保护的生态化。
健全农村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要改变农村水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基础法律的现状,着手制定一部综合性的、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争取在落实农村环境保护方面有所突破,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应尽快制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专门法规。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事关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应尽快制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专门法规。
健全农村水环境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农村水环境管理队伍的执法能力。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仅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的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无法实现对村庄的有效管理,因此,农村水环境保护管理应该在现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分管部门齐抓共管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行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垂直管理制度,即在各乡镇建立乡镇环保所,乡镇环保所和原有乡镇所属的水利站、林业站、畜牧站、渔业站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农村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四、完善农民水环境权益司法救济制度
完善农村水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要使农民充分享受水环境知情权,应当以政府环保部门为主要力量,加强对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水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对违反《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严重污染农村水环境的企业及时予以公布;同时,也应加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及农业生产对水环境污染的监测,并及时公布监测结果。农村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定期向农民群众公布,对涉及农民群众水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农民有权举报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环境的行为。针对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环境意识低、对环境信息的理解能力有限等实际情况,应建立一套通俗明了且适合于广大农民了解的环境信息模式。
将环境维权的法律援助制度覆盖到广大农村。在农村,环境维权的高成本和农民的低收入及维权能力和意识的薄弱形成鲜明的对比。应当积极推进乡镇司法所的建设,发挥司法所在广大农村的地理优势和政治优势,完善我国以乡镇司法所为中心的法律援助体系,加强司法所的组织建设,促使法律援助中心加强对农民的援助倾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主动关注农民的水环境权益。
五、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努力调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民水环境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确立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还能够为农民维护自身的水环境权益提供法律依据,也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2篇:我国农村水污染困境的解决思路
一、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的点源
化肥农药造成的水污染。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农户在化肥农药的使用上存在以下问题:化肥农药不合格、使用量过大、作物吸收率不高。我国农药的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①。没有被吸收的化肥农药直接随着农田排水或地表径流流入水体,或者进入大气后通过降水进入水体,最终造成农村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十分严重,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
日常生活造成的水污染。已有研究表明,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農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量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②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生活垃圾管理机制不健全,无害垃圾填埋场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固体废弃物常常被随意露天堆放,甚至丢掷在河道或河坡,从而造成河流淤积;配套设施例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缺乏或建设滞后,导致大部分生活污水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进入河流、湖泊、水库等,造成农村水体污染。
工业生产造成的水污染。由于城市环保标准执行过于严格,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选择向农村转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水泥、制砖及煤炭等行业。这些行业存在以下特点: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生产设备落后,污染治理难度大。且由于企业引入时工业合理布局观念不强,企业生产者着重经济效益,环保意识薄弱,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水污染治理的难度。
畜禽养殖造成的水污染。据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23个省市调查发现,90%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相关的屠宰场和孵化场常常直接将动物血、废水、牲畜的粪便、蛋壳等倾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大量的N、P流失和河道的水体变黑,富营养化严重。④由此,不难看出农村养殖业监管体制不健全,养殖户的管理理念落后,致使未经处理的畜禽养殖产生的废物直接排放,最终加剧农村水体的污染。
二、我国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困难的成因
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性,农村常常成为政府具体工作中的边缘地带。因此我国目前农村水污染受隐蔽性影响,呈现“三无”局面,即没有系统的监测设施,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没有环境保护的科学理念。具体而言,①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导致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加之受地理、经济等因素影响,农村水污染的监测设施无法与之相配套,致使农村水污染治理缺乏有效的控制监测机制。②在监管权责体制上,法律虽然规定地方政府监管本行政区域水环境的权力,但是并没有明确具体由谁负责,因此导致政府有关部门相互推卸,无法有效改善农村水污染现状。③大多数农户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在观念上没有形成水环境保护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常常露天堆放垃圾、直接排放生活污水等等,加大了对农村水污染治理的难度。
其次,就我国当前法律法规而言,关于农村环境治理与农村水污染的规定,多为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防治措施。比如,在对污染物排放的管理上实施总量控制制度,这对于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等点源污染的控制是有效的,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普遍存在于农村的相对分散和隐蔽的面源污染问题。
此外,受经济发展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在环境保护政策上强调防治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而忽视对农村污染的治理。违法成本远远低于环保成本,使得部分污染企业难以从科学的角度深刻地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性,常常在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天平上倾斜,驱逐经济利益而忽略在源头上治理环境,致使农村成为很多污染企业的“避风港”。
三、我国农村水污染困境的解决思路
(一)以循环经济为视角
国内有很多学者从各个方面研究农村水污染问题。王韩民⑤提出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来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李雪松⑥教授提出以“水资源产权化”明晰责任主体,进一步抑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陈勇⑦教授提出循环经济理念的运用是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日益严重。因此,以循环经济为视角,主张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尽快走出传统发展模式中的“黑色陷阱”,是我国农村摆脱水污染困境的必由之路。
1.循环经济的理论含义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三大系统内,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及资源的综合利用贯穿于物质的投入、生产、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摒弃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具有可持续性的依靠资源循环发展的流动型经济。以循环经济为视角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就是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从源头上控制农村水污染的致因,在末端实现对污水的再生利用。
2.循环经济的具体举措
发展现代农业。具体而言,在生产环节严格把关,实现绿色生产。首先,农技服务部门可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给予指导,增强农户科学化生产意识;其次,要求农户到指定地点购买合格的化肥农药,在使用方法和剂量上严格遵循说明书,防止因滥施化肥农药而引发的农村水体污染现象发生;最后,督查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行为,确保“三同时”实施到位,排泄物得到有效治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财政部门应以专项资金的方式,大力支持农村公共设施的完善;其次,村委会应根据农户居住情况,合理规划生活垃圾处理场所,进一步明确人员职责和处理流程,控制农村固体废弃物的露天堆放;最后,对水体进行24小时监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污水的再生利用。
科学规划企业发展。首先,通过政策鼓励引入无污染或污染小的企业,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清洁生产制度,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其次,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企业跟踪监测,依据对农村水污染的程度高低,对排污企业实行梯级环境税收制度。
(二)以社会协同为视角
在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模式中,政府根据对水体污染程度的不同,向排污者收费,以此抑制水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环保资金的来源之一。但实践证明,该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企业千方百计逃避付费责任;在排污成本与设施完善博弈中,部分企业为利益而放弃高额的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我国于2008年颁布《水污染防治法》,提出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而该模式属于“生产末端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因此,以社会协同为视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是解决政府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单方履行职能力量薄弱的有效方法。
1.社会协同的含义
“社会协同”是指充分整合社会的有限资源,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在实现明确的分工协作基础上,建立起互联互动的社会良性机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即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以多元化力量为主体,致力于农村水污染问题的解决。它不仅要求政府、社会力量和农户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更强调三个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合作。
(1)从内部关系来看。首先,强调政府作为农村水污染治理的管理者,应从机制上完善对水污染的基层环保监测体系,从政策上指导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其次,社会力量也是治理农村水污染的重要监督者,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最后,农户作为农村水污染的产生者,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在源头上阻断污染。
(2)从外部关系来看。首先,政府与社会力量相互监督,公众应积极推动政府开展具有可操作性的农村水污染立法工作,同时政府也应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其次,社会力量与农户相互调解,社会力量可通过活动等推动农户环保意识的转变,农户可以社会力量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保障其权利;最后,农户与政府相互监督、相互指导,政府应从政策上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农户可以明晰政府在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具体分工、水污染治理绩效和责任追究制度。
2.社会协同的举措
明确政府参与农村水污染治理。规定政府各部门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的具体职责,完善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监管部门应严格依法从监督、检查、执行到归档,加大对农村水污染源的监管力度;环保部门应主动和其他部门及社会组织进行联合行动,形成农村水污染治理的统一战线;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将水污染治理情况作为地方政府“绿色GDP”考核内容之一,从而依赖公权力介入有效地保护农村水环境。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水污染治理。被写入联合国报告的浙江“嘉兴模式”大胆创新,不让公众参与环保走过场,强调公众在参与环保中不仅享有表达权、建议权,更有投票否决权,在浙江省其他10个城市得以推广。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平台通报公示水污染“黑名单”及违法案件,让公众切实享有知情权;环保社会组织通过建议推动地方政府环境决策的民主化,在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中强化社会组织的参与,实现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从而有利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切实保障农户参与农村水污染治理。我国农村水污染现实严峻,防治任务艰巨。由于农村水污染隐蔽性强,环保部门单独负责监管比较吃力,此时农户是否充分参与严重影响着水污染治理效果。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户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觀念上积极转变,深刻认识到农村水污染防治关乎切身利益;在源头上控制水污染的致因产生,从而遏制农村水污染的进一步恶化;直接参与到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去,有权对污染损害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推动建立农村水污染防治执法联动机制,增强农村环境管理能力。
第3篇:论农村水污染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
随着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所引发的疾病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意识到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农村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但由于我国农村问题比较特殊,没有专门的立法保护农村环境问题,因此农村环境问题依然很严峻,特别是农村水污染的问题。笔者主要通过农村水污染的现状,污染类型。研究中国现有的环境立法对水污染的防治的途径。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农村水污染的问题,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水污染立法现状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1)农村水污染的概念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定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农村水域包括:河流、溪流、水库、堰塘、渠、农田等具有排水、蓄水功能的载体。农村水域面积宽广,多为农业、家畜、生活用水,因此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牲畜以及农作物的情况。农村水污染,是指在发展城乡经济过程中向水体排入的污染物超过了水环境容量,使农村地域水体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况发生了变化,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农村生态系统和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中的水体系统造成的污染。
(2)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2012年,全国农村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89.5亿吨。有报道表明:量大而面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成为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在农业生产中,化肥有50%~70%随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进入水体,农药的流失率则达到80%~90%。畜禽养殖场大量废弃物、食物残渣以及清洁饲养圈所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池塘、农田、溪流中。再通过农业灌溉排到农田,导致污染面不断扩大,而且很难监测,以至于昔日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发臭。许多农村地区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开办养殖场,但由于没有政府的指导和干预,为了方便取水将养殖场建在河流的上游或者临近水库地势较高的地方,导致牲畜粪便直接排到河流和水库中,造成水质严重污染。除了企业排污、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水污染以外,还有大量的生活垃圾,如塑料袋、包装盒等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回收及处理,随处乱扔。有的直接扔在河里顺水而流,还有的扔在野外,由于大雨导致山洪带到河流,以至于现在随处可见漂满生活垃圾的河流。这些垃圾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农村水污染的特点第一,面源污染。由于农村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因此,排放面宽广难以有效控制。相对于城市的人口居住比较集中,城市建筑规划合理,环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人们的环保意识相对较高。因此相比农村的环境问题治理效果明显。
第二,环保意识低。农民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在追求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重视科学生产就容易忽视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确保粮食增收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污染的恶化。虽然有的村民意识到了农药和化肥的危害,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但是农业用水来源于水库等蓄水区,利用污染水源进行农业灌溉同样无法避免农田水污染。
我国水污染立法现状
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中关于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只针对点源污染的控制作用,点源污染是指有固定的排放口,例如城市对于污水的排放实行统一排放,能够控制排放点。但是我国农村呈面源排放,没有固定的排放口。因此对农村污染问题的解决用处不大,有的学者认为面对大部分水型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农村的小型作坊污染的监督和控制太高,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已经不适合现在农村的具体情况,因为笔者认为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化肥和农药、牲畜粪便的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排放才是导致难以监督和控制,成本太高,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因为我国农村农民居住分散,排放面广,环保意识不高导致各种困难,反而对于乡镇企业等来说控制和监测相对较为容易。
针对我国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措施
(1)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现代生态农业,不仅可以降低以往传统农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传统农药、化肥对身体的伤害,还可以保证生产出来有安全保障的粮食,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是以科学的方法发展农业,在治理农村水污染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根据调研,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地区,水环境的质量较好,因此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笔者的家乡当地政府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仅给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还成立里专门的农业生产指导办公室,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建立农村水污染防治执法联动机制
我国的环境立法较晚,法律还不完善,环保部门成立时间不长,由于环境问题涉及的专业性非常强,但环境执法人员是通过普通考试进入的,专业知识不够,所以面对日益复杂的污染事件,需要我们的环境执法人员不断增强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分辨能力,迅速依法作出判断,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同时,我们还要强化行政执法责任,严肃执法纪律,将工作业绩和考核挂钩,对执法不严、怠于执法、滥用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执法人员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后果严重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3)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加强农村教育及环境教育
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宣传较为困难,农民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也是导致农村环境治理难得因素之一。因此,应当通过宣传教育、漫画海报、集中宣传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的制定以及10多次的修改,都是公众推动的结果。我国现实由于农民的弱势地位以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参与份额有限,而且环境意识也比较薄弱,应当鼓励农民广泛参与,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对于恶意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及个体户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奖惩机制等推动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4篇:农村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及其解决对策
1.引言: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出愈加严重的趋势,其中又以水质污染最不可令人忽视。造成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一些养殖场脏水的随意排放,农村水污染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也逐渐对整个环境体系带了危害。因此,农村水污染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2.农村水污染原因与危害
2.1农村居民随意排放生活污水:造成农村生活水污染主要是因为农村厨房排除的污水、人畜排泄物、使用了家用清洁产品后的污水不加处理任意地排放进河、渠之中。在这一类的污水中,富营养物质如化学需氧量、氮和磷等含量较高。此种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池塘等水体,势必造成这些水体的污染,造成当地水体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2.2农业生产的废水:农业废水具有分散面广、难收集的特点,并且很难处理。一般来说,因农业废水而造成的水体污染一方面呈现出较高的植物营养物质、病原微生物以及有机质含量;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的含量也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生产喷洒农药或施用化肥除时,除了极少部分农药和化肥使直接附着于农作物上的,其余大部分都残留在土壤或飘浮于空气当中,随着降雨深入地表和地下,最终造成水体的污染。
2.3养殖业污染
(1)抗生素污染。现有的养殖行业中,大多是以饲养动物的成长快慢决定收益。饲养者为使动物能够够快速的生长,常常選择含有高含量抗生素的饲料来进行喂养。过量的抗生素不能够被动物吸收,将与动物的排泄物一起被排出体外,进入池塘、渠道、河流等,甚至渗透地下,污染地下水。
(2)重金属污染。很多饲养者认为高含量的砷或铜能够加快禽畜的生长,因而在饲料中添加铜、砷等一系列重金属。大量未经动物吸收的重金属随着动物粪便排出体外,进入环境水体,可以直接给环境水带来重金属污染。
(3)氮、磷及粪大肠菌群等微生物的污染。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地方的畜牧生产方式采用的是粗放的放养方式,喂养畜牧的食物没有经过合理均衡的配比,畜禽吃下后,富余的氨基酸无法在体内降解而被排出体外,从而导致粪便中氮含量偏高,造成氮污染。动物不能很好地吸收谷物中的植物磷,因此绝大部分的磷也随着排泄物排出,从而造成磷污染。而动物的粪便如果不能集中收集处理,势必造成被粪大肠菌群等微生物对水体的污染。畜牧废水未经过任何处理就与灌溉水混在一起,造成水稻等作物的减产,影响渔业的养殖;若是排进江河之中,对江河中的整个生态系统都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2.4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经济会被随之带动,我国的乡镇企业也借助这一蓬勃之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我国许多乡镇企业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规模小、分布又不集中,导致管理的难度增加。如果乡镇企业没有统一的废水处理系统,所产生的废水也就会被随意的、不经处理的排放到河道中,这也是导致农村水污染的一个重大原因。
3.农村污水处理的难点与工艺
3.1处理难点
3.1.1相关部门和人员不够重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较之以前,整个社会对污水处理问题愈发的重视。但是,单单是针对农村污水处理这一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大众所忽略。归根到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大的原因。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大多都已经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设施,而多数经济落后的的农村地区水污染情况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处理。
3.1.2建设与运行水处理设施的资金短缺。就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而言,污水处理往往意味着资金的投入。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很难达到自筹资金来建设水处理设施。因而,农村的污染治理资金基本上需要国家的拨款,这很大程度上也会阻碍农村对于污水处理的解决。
3.1.3缺少经济实用的水处理技术。我国针对处理农村水污染技术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生态处理技术,这一类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由于农村地区资金不足,很难运用这些解决方案。而其他如生态修复等技术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北方干旱的地区。
3.1.4污水排放源对收排系统提出考验。因为我国的农村地区大多数是属于自然村落的形式,也就是说很大部分的村庄是分散的,农村生活污水是排放分散、很难进行集中的处理,因此建设污水收排系统是成本极高并且难度大。目前,除了少部分村庄被纳入城乡统一的污水收集管网,其余大部分村庄仍然是直接排入化粪池,之后再进入自然水中去。
3.2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3.2.1集中处理。集中处理方式主要针对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并且位置相对比较集中的乡村,集中处理可以以成镇为中心建设与完善污水的收排系统,将农村与城镇的污水统一来进行相应的处理。
3.2.2分散处理。分散处理更适合我国的农村现状,因为我国农村的村落以及居民的居住地都相对分散。处理工艺以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最为实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指利用土壤、微生物和耐水性植物三者共同作用使污水得以净化。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按水流方式分为三种:地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垂直流湿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按植物类型分三种:浮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此技术主要适合用于农村分散生活的污水处理,最突出的优点是建成后其运行费用基本等于零,并且使用寿命很长。近几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很多农村地区有了较多的应用,经此种技术生态修复后的污水可以用来重新进行农业的灌溉等等。
4.农村水污染防治措施
(1)提高意识,加强领导。很多问题的产生与恶化往往就是因为被忽略。要加强农村水污染的防治措施,首先,当地政府以及广大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居民认识到农村污水问题的严重性,提高认识。其次,提高整个社会的保护环境意识,杜绝私排乱放。没有废水的随意排放,也就失去了污染的源头。然而,有些污染源在现有的社会发展状况下并不能完全消除,这就需要政府加强与科研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保障农村污水处理工作有效有序的进行。
(2)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根据不同地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污水处理计划,因地制宜,逐步推进,达到彻底治理的目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某些需要经济支撑的更高端的污水处理设施;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优先考虑污水处理的成本问题,可以引入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和设施。另外,可以结合村落的分布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各地农村地区自己的污水处理方案。
(3)财政扶持与多渠道的资金籌措。我国多数的农村地区经济并不发达,要进行农村污水处理,首先要有国家和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可以引入社会资金以及倡导当地居民开展多渠道的筹资活动,群策群力方能将农村污水根治到位。
(4)建设生活污水处理与利用基础设施。若是采用分散式处理方式,则建议以行政自然村为单位,分别建设人工生态湿地系统净化系统。这种净化系统管理容易,运行成本低廉,处理后的废水还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可谓一举多得。
(5)加强控制养殖业水污染。从根源上防止农村水环境的污染,要严格把控农村养殖业,减少饲料滥用所造成的危害。规范饲料生产商的行为,生产合格的产品,减少因各种添加剂超标而导致的对水体的污染。另外,加强养殖场动物排泄物的回收利用,实现排泄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养殖业所带来的水质污染。例如,通过对畜禽排泄物的厌氧发酵,可加产生沼气用于生产生活;也可以将畜禽排泄物用来好氧堆肥,促进农业生产。通过这些处理,不仅能够去除畜禽排泄物中大量的磷、氮等元素、降低畜禽排泄物的毒性,还能变废为宝,减少养殖业的投入,较高效益。
(6)提倡生态农业,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在确保农产品产量的基础之上,应用先进技术,实现生态农业,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其使用,达到从根源上解决面源污染问题。
结束语: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的生产生活都与水紧密相关。农村水体的污染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环境水体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强水质管理的力度,严格执行污水排放标准;及时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相应的处理,严厉打击徇私违法乱排乱放的现象。广大民众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提高对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努力营造身边的清洁环境,为祖国的碧水蓝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5篇: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其处理技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大部分水源中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大肠杆菌、重金属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农村水环境污染直接危害农民的生产、生活,其不仅导致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饮用水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而且还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增加粮食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近年来,国家对城市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水污染治理越来越重视。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农村水污染防治是“十三五”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的重要内容。防治农村水污染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迫切需要,又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基于此,笔者对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其处理技术研究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1我国农村水污染主要来源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18亿农村人口,农村每年产生的污水量约9亿t[1]。然而,绝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相应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率普遍较低,与城市污水近90%的处理率形成强烈反差。我国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污染源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污染物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复杂。
1.1农业面源污染
据环保部2012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统计,我国全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53.8万t,占化学需氧量总排放量的47.6%;农业源氨氮排放量80.6万t,占氨氮总排放量的31.8%,农业源污染占到全国的30%以上,对水体污染严重。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统计,我国农业每年使用的化肥量已经超过5000万t,农药的使用量逾120万t,且有逐年大幅增加的趋势。然而,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却仅为30%~40%,绝大部分通过地表径流、灌溉、渗漏、挥发等途径流失至土壤及水体中;农药也仅有10%~20%附着在植株上,大部分都洒落在土壤或飘落在大气中。农药和化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元素,经雨水冲刷等作用进入水体之后,往往会引起地表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水环境恶化;此外,随着氮肥的过度使用,过量的硝态氮经过淋洗、径流和渗透的作用进入水体中,造成了富营养化等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2]。
1.2工业废水污染我国工业废水污染现象严重,目前全国500多条主要河流中有8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所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大批落后、高污染的工业企业转移至农村,这些企业在迁移过程中并未对落后的生产设施、技术进行更换和升级,产生的大量难以处理的污染废水、废物等对周边的河流造成了严重污染;其次,我国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后超常规发展,虽然这些企业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企业数量过多、自身技术落后、设备简陋、能源利用率低,绝大部分乡镇企业都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排放数量庞大。乡镇周边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建材等行业,这些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就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王学渊等[3]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阳镇坞里村进行实地调查,系统分析了工业污染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大量的工业污染使得农村水环境遭受破坏,乡村农民的生计、健康亦遭受很大损害。
1.3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污染最近几年,农村的环境保护力度略有加强,但困于农村居住地分散、难以集中式处理生活污水,再加上农村经济、技术相对薄弱,因此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依旧是个大难题。根据1项对太湖周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的调查显示[4]:生活污水中就近排放至河流中的污水量约占总生活污水量的41.8%,由下水道间接排入水体中的约占33.8%,洒落在地面的约占14.4%,这表明绝大部分的生活污水被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中。通过对附近河流水质的分析测试发现,农村生活污水及地面径流中的氮、磷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分别达29%和34%,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当地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同时,生活垃圾的不当处理对水环境也有严重的破坏,比如塑料制品的使用给人们带来轻便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有研究表明,我国塑料制品在2014年的产量高达7387.78万t,且该数字还呈逐年增长的趋势[5]。这些数量庞大的塑料制品在使用之后难以降解,主要用填埋方式处理,而在农村,这些废弃物或被焚烧、或弃于河边、或聚集成小型垃圾堆。堆放的垃圾经长时间堆放会产生大量的酸性或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垃圾中的重金属也被溶解出来,形成垃圾渗滤液,这些渗滤液中的金属离子和氨氮含量非常高,且其中的一些有机污染物可直接或间接致癌,而被焚烧的垃圾也残留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在雨水的辅助作用下,这些污染物进入农村周边环境,渗入地下水或流入周围河流,导致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受到严重污染。
1.4畜禽养殖污染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人们对肉、蛋、奶等畜禽类产品需求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畜禽业的规模化养殖,由此也带来了畜禽粪便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及污染问题。畜禽养殖粪便及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需氧量、氮、磷等物质,排入水体后,使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直接威胁水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全国第1次污水普查结果显示,养殖场配备粪污存储池等基本治污设施的企业占比不足20%,养殖废弃物随处堆放,粪污污染突出[6]。
2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及处理技术分析
农村地区由于其自身地理、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约束,使得农村在收集和处理污水方面与城市有着显著的区别。相对于城市较为完善的排水设施和处理设施而言,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地区平均污水处理率不足10%,仅少数发达省市的农村污水处理事业取得一定成果,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少数发达省市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村比例可达到10%左右(上海达到43%,为全国最高)外,其他大部分省份地区还未全面铺开,只是在部分村镇进行了试点工程。
农村人口规模小、居住密度低,生活污染源分散,集中治理存在较大难度,因此适宜采用分散处理方式。农村污水处理应采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能耗低、易于管理和维护的技术。由于农村污水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物质,因此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污水适宜采用自然生态处理方法,如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法、土地快速渗滤法等。此外,还有以厌氧发酵为核心的生物处理技术,常用的有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及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等。这些处理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其与其他工艺结合在一起使用,以提高污水处理的出水水质。
2.1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人工水生态系统中湿地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功能净化污水。人工湿地内部组成主要包括基质、植物、水、动物和微生物。其中,基质又称填料,是人工湿地中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载体,基质表面生物膜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污水在系统中经滤料过滤、污泥吸附、水塘沉淀、植物吸收及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得到净化。人工湿地处理技术被认为是控制面源污染的1种成本不高、效果显著的方法,其造价和运行费用远远低于活性污泥处理及生物吸附氧化技术。针对农村生活污水与农田灌溉水混合后具有流量大且污染程度低这一特点,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1种适宜的污水处理方法。但是,人工湿地受温度、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利环境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会有很大影响。为了提升污水处理稳定性或提高出水水质,近年来出现了多种人工湿地组合工艺,主要工艺类型见表1[7]。这些工艺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且运行稳定,如任珊珊等[8]运用厌氧-人工潜流湿地技术对农村污水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污水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固体悬浮物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7%、88.7%、83.5%、73.8%和88.2%,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张跃峰等[9]采用组合基质人工湿地和煤渣基质人工湿地进行农村污水脱氮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均>70%,说明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
2.2稳定塘处理技术稳定塘处理技术是指通过人工将土地进行适当的修整,并设围堤和防渗层形成的纳污池塘,污水在太阳能的推动下进行微生物降解等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同时通过有机颗粒沉降和截滤作用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功能。常规的稳定塘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厌氧塘作为预处理反应塘,可以起到沉淀进水中悬浮物、分解水中大分子有机物、提高水的可生化性等作用;好氧塘处理有机物能力显著,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在10~40d,生化需氧量去除率高。冬季提高水力停留时间、增加曝气量,依旧可以有效地保证出水达标[10]。
稳定塘工艺具有能耗少、管理方便等优点,同时也存在许多难点,如积泥严重、占地面积大、散发恶臭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swald教授提出1种改进技术——高效藻类塘技术[11],他通过引入藻类并对藻类进行强化增殖来为微生物提供氧气,产生对微生物生长繁殖有利的环境,形成紧密的藻-菌共生体系,同时提供一定的物化条件﹙如光照、搅拌等﹚,从而达到对有机物、氮、磷及病原体的有效去除。高效藻类塘处理技术在我国农村已有运用,有关研究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d的条件下,高效藻类塘技术对农村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0%、93%、50%,对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可达90%[12]。
2.3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将污水投配到土地上,并在人工控制的情况下,通过土壤和植物共同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反应,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的1种污水处理工艺。土地处理系统同样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等优点,而且污水在被处理的过程中,也使得能量进行了生物间的循环,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重要措施。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具有净化污水、绿化大地、节约资源、建立良好环境的综合效果。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缺点主要在于其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对土质有一定的要求等。我国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污水快速渗滤处理系统、污水慢速渗滤处理系统、污水地表漫流处理系统等。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快速渗滤处理系统对城市污水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张俊等[13]对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某村工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土地渗滤处理工艺并结合一体化生物接触氧化装置处理系统出水水质一般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对主要污染物去除率在80%以上。张博等[14]通过人工快速渗滤工艺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发现,污水土地处理系统适合农村地区污水的处理,尤其适合土质通透性能好、水力负荷大、地下水位深、有废弃土地资源的村镇。
2.4厌氧发酵法厌氧发酵法是利用重力沉降和沼气发酵原理对粪便等污染物进行沉淀并消解的污水处理技术。粪便等有机污染物通过厌氧消化过程,使有机物分解,易降解的有机物转化成稳定的污泥,从而有效地使污水得到净化。常见的主要设备包括化粪池、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有动力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由于其投资省、造价合理,容易被村民接受。其中化粪池在我国应用十分广泛。卫生部2011年公布的《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9.2%。化粪池通常借助生活污水排放的自然冲力驱动污水走完处理流程,不消耗额外的动力,适用于水冲式厕所产生的高浓度粪便污水及家庭圈养禽畜产生的粪尿污水的预处理。化粪池工艺简单,几乎不耗能且无需专人管理,水力停留时间通常>24h,对悬浮物、寄生虫卵的去除率可超过98%,处理后的污水通常可达二级排放标准。卢旭珍等[15]将使用了沼气池的村庄与其他村庄进行对比,发现前者具有更好的饮用水水质,这表明沼气发酵法具有良好的水环境保护效应。
3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对策分析
3.1发展生态农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是农业大国,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达6.21亿t,然而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农业生产所需——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惊人。由农药、化肥产生的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破坏性极大,因此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以运用成熟的技术,合理施用化肥及喷洒农药,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同时以政府为主导,研发新型高产、高抗性农作物,从根源上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与此同时,农村畜牧业发展产生的畜禽粪便也因规模化养殖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将畜牧业与农业二者有机结合,大力推广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多利用有机肥,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生态产业。
3.2合理布局,加强工业污染控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业污染源源不断地涌入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正确处理好环境和经济发展,提高环境价值理念,将环境保护作为首要考虑的价值理念。一方面,需要加强乡镇地区工业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提高乡镇地区环境保护准入门槛,防止污染工业向乡镇地区转移;另一方面,需强化企业责任,督促企业遵守污染物控制的相关规定,将环境责任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企业提高其污染控制能力,使企业确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3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技术做到农村污水达标排放的关键是建设投资省、运行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的污水处理技术。农村污水处理不能延用和照搬大、中型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及设计参数,应根据农村具体现状、特点、风俗习惯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工艺选择。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遵循经济、高效、节能和简便易行的原则,与当地的生态农业相结合,使污水处理成为生态农业的1个组成部分,形成污水回用与再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3.4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由于农村居民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且受教育水平较低,其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这给农村污水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农村环境建设维护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只有得到居民的支持与认可,农村污水处理才能有效地运行下去,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村民参与到水资源环境的保护之中,让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农村。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现状,我们应尽快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农村地区人口分布较分散,因此宜采用运行成本低、规模较小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对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稳定塘处理技术、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和厌氧发酵法的分析可知,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各有其优点与缺点,因此对于不同技术的取舍,应该针对当前农村的自身情况,在实际运用中科学设计、优化组合,以达到稳定的处理效果。同时还需要相关部门从实际情况入手,严格落实各项政策,积极发展新形势下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