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于城市污水厂来说,如何才能合理、科学而有效地处理剩余污泥是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提高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脱水技术,笔者以《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脱水技术研究》为课题,从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传统脱水技术入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地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探究了新兴的剩余污泥脱水技术。 

  关键词 城市污水厂 剩余污泥 脱水技术 

    1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传统脱水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才能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生活污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废物,而这些污水中总会伴有剩余污泥,把剩余污泥进行脱水处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剩余污泥,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一般来讲,剩余污泥的成分都比较复杂,而且其性质非常的不稳定,如果我们直接将其排放到环境中必然会对土壤、水资源和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才能合理、科学而有效地处理剩余污泥成为城市污水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其中的脱水技术成为剩余污泥必然会经历的一个环节,为其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稳定化处理奠定基础。 

  从整体上来看,当前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传统脱水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自然干化处理。顾名思义,这种剩余污泥脱水技术就是利用自然干化的方式将剩余污泥中的水分进行脱干。常用的方法有污泥池法、沙地干化床和冷冻脱水等。与其它传统脱水技术相比,自然干化的成本非常低,而且操作比较简单,对操作人员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低。但是,这种廉价的脱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处理周期长、有害无益残留、脱水不够彻底等。采用这种方法脱水往往需要花费五周的时间;其二是利用机械脱水的方式对剩余污泥进行脱水处理。这种脱水方式也比较常见,其原理是利用离心机使水分从污泥中脱离出来。除此以外,还有依靠压力进行压滤处理,相当于是把水“挤出来”。其实质上都是利用过滤介质两面的压力差作为推动力,使污泥泥水强制分离。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脱水处理其脱水效率较高,但是短时间内也不可能使污泥中的水分有效脱除。有研究结果已经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对剩余污泥进行脱水处理以后,污泥中的含水量仍然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了80%。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两种传统的剩余污泥脱水技术既存在一定的应用优势,但同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 

  2新兴的剩余污泥脱水技术 

  提高剩余污泥脱水率一直以来都是城市污水厂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污水厂既要考虑成本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处理效果,而很多剩余污泥脱水技术并不能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剩余污泥稳定化、无害化程度较低,而且还表现出“重水轻泥”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政府以及企业要打破这种现状,加大在剩余污泥脱水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在这种市场需求下,涌现出一些新兴剩余污泥脱水技术,提高了剩余污泥脱水效率。 

  2.1超声波污泥脱水技术 

  从超声波的本质上来讲,其也属于一种能量,而超声波污泥脱水技术就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去迫使水与污泥分离。超声波能够在液体中形成“空穴”,使局部产生高温高压,同时形成很大的水剪切应力,对污泥中的菌胶团产生破坏作用,迫使污泥中的结合水释放出来,有效提升了剩余污泥的脱水率。决定超声处理脱水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所选择的超声波频率大小以及进行超声时间的长短,当然,污泥自身的性质也是影响脱水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选用超聲波技术对剩余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时既要充分考虑剩余污泥的来源与特点,同时还要设定好超声波频率与超声的时间,确保脱水效率。 

  2.2生物淋滤技术与电渗透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脱水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比如生物淋滤技术在剩余污泥脱水领域中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属于环境友好型技术,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去除污泥中的水分效果良好。电渗透技术处理剩余污泥的的水分其实就是利用渗透的原理使污泥中的固体颗粒与水分在电场的影响下进行定向运动,然后再利用多孔固体滤膜进行过滤,最终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 

  3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随之不断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被逐渐建成投产,污泥的整体排放量也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如何处置剩余污泥成为当前城市发展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把剩余污泥进行脱水处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剩余污泥,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因此,政府以及企业要打破这种现状,加大在剩余污泥脱水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振佳,张雪英,周俊,李想.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脱水技术综述[J].净水技术,2018,37(02):38-44. 

  [2] 蒋廷弘,陈鲜,汪文生,卢雪飞.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系统的技术改造及优化运行[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06):82-84.